欢迎来到昭昭医考!

400-10234-66 周一至周日:9:00-21:00

当前位置: 研招信息首页 > 历年考题(考生回忆版) > 正文

医学考研2004年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答案及解析

2022-06-27

来源:昭昭医考

放大 缩小

以下是小昭为大家整理的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即将参加西医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负反馈调节

B.自身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性调节

E.前馈调节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负反馈

【答案解析】

①选项A: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并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下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的状态。负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的控制系统,来自受控部分的输出信息反馈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与其原先活动的相反方向改变。负反馈调节的意义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正常机体内,血糖浓度、pH、循环血扯、渗透压等也是在负反馈控制系统的作用下保持稳定的,所以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或组织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而不依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③选项C:正反馈控制系统也是闭环控制系统,来自受控部分的输出信息反馈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与其原先活动的相同方向改变,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稳态或平衡,而是打破原先的平衡状态。

④选项D:体液调节是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并作用于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影响靶细胞生理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调节方式,其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面较广泛,调节方式相对恒定。

⑤选项E:除了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系统以外,体内还存在着另一种调控机制-前馈控制系统。在自动控制理论中,前馈控制系统是利用输入或扰动信号(前馈信号)的直接控制作用构成的开环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可以避免负反馈调节时矫枉过正产生的波动和反应的滞后现象,使调节控制更快、更准确。

 

2.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安静时K⁺通透性大

B.膜兴奋时Na⁺通透性增加

C.Na⁺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Na⁺泵的作用

E.膜上Ca²⁺泵的作用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主动转运

【答案解析】

①选项D:钠钾泵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中普遍存在的离子泵,简称钠泵。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逆浓度差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细胞内,可维持细胞膜两侧Na⁺和K⁺的浓度差(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C:某些物质在质膜两侧的分布是具有明显浓度梯度的,如细胞外的Na⁺浓度明显高于胞质内,而胞质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这种状态不可能经物质的扩散实现,是通过膜的主动转运系统完成的,即钠泵。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逆浓度差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细胞内,其直接效应是维持细胞膜两侧Na⁺和K⁺的浓度差。

③选项E:钙泵是哺乳动物细胞上广泛分布的另一种离子泵,钙泵的活动原理类似于钠泵,不同的是钙泵具有特异性的Ca²⁺结合位点,当胞质内Ca²⁺浓度升高时,Ca²⁺通过与钙调素蛋白的结合可刺激钙泵活动,钙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其结合的1个Ca²⁺由胞质内转运至胞外。

 

3.运动神经纤维末稍释放ACh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膜泡运输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例如,外分泌腺细胞排放酶原颗粒和黏液、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等过程都属于出胞(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属于被动转运,也称简单扩散。经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非极性)物质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物质,如O₂、CO₂、N₂、类固醇激素、乙醇、尿素、甘油、水等。

③选项B: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可分为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两种形式,两者都属于被动转运。经通道转运的溶质几乎都是离子,许多重要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的跨膜转运是经载体易化扩散实现的。

④选项C:主动转运是指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如钠泵、钙泵等。

⑤选项E:入胞是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包括吞噬和吞饮两种形式,转运物质包括细菌、死亡细胞或组织碎片等。

 

4.与肠黏膜细胞吸收葡萄糖关系密切的转运过程是

A.HCO₃⁻的被动吸收

B.Na⁺的主动吸

C.K⁺的主动吸收

D.Cl⁻的被动吸收

E.Ca²⁺的主动吸收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主动转运

【答案解析】

①选项B:肠黏膜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的主动转运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机制建立起的Na⁺或H⁺的浓度梯度,在Na⁺或H⁺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又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的吸收是通过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实现的。其中,Na⁺在上皮细胞顶端膜两侧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作用下,被动转入胞内,葡萄糖分子则在Na⁺进入细胞的同时逆浓度梯度被带入胞内。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在小肠黏膜是以2个Na⁺和1个葡萄糖同时转运的(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D、E: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的吸收是通过钠-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实现的。其中,Na⁺在上皮细胞顶端膜两侧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作用下,被动转入胞内,葡萄糖分子则在Na⁺进入细胞的同时逆浓度梯度被带入胞内。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在小肠黏膜是以2个Na⁺和1个葡萄糖同时转运的。因此肠黏膜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转运过程与HCO₃⁻、K⁺、Cl⁻、Ca²⁺的吸收无关。

 

5.肝素抗凝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

A.抑制X因子激活

B.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C.去除Ca²⁺ 

D.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E.抑制血小板的作用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生理性止血

【答案解析】

①选项B: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但在缺乏抗凝血酶的情况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肝素主要经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当凝血酶离开损伤部位而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后,可激活蛋白质C,后者可水解灭活FⅧa和FⅤa,抑制FⅩ和凝血酶原的激活,有助于避免凝血过程向周围正常血管部位扩展,故抑制Ⅹ因子激活的是蛋白质C系统。

③选项C: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²⁺的参加,故通常用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作为体外抗凝剂,它们可与Ca²⁺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Ca²⁺,从而起抗凝作用。

④选项D: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保证血管的通畅。

⑤选项E:血管内皮细胞可以释放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内皮细胞膜上还有胞膜ADP酶,可以分解释放出来的ADP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

 

6.心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性收缩

B.使心肌“全或无”式收缩

C.使心肌收缩更有力

D.使心肌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

E.使心肌同步收缩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辛吉德兴奋性

【答案解析】

①选项A: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电位达-55mV这一段时间内,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都不会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去极化反应,此段时期称为不应期;从复极至-55mV继续复极至-60mV的这段时期内,若给予阈上刺激虽可引起局部反应,但仍不会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局部反应期;上述两段时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由于心肌兴奋性周期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有效不应期内,心肌细胞不能再接受任何强度的刺激而产生兴奋和收缩反应。因此,正常情况下,心脏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这一特征使心脏的工作总是很有规律地舒缩交替进行,有利于保证心脏的充盈和泵血功能(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E:由于心肌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闰盘存在,兴奋可通过缝隙连接发生电耦联在细胞之间迅速传播,引起所有细胞几乎同步兴奋和收缩。心肌一旦兴奋,心房和心室这两个功能合胞体的所有心肌细胞将先后发生同步收缩,这种同步收缩保证了心脏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和发挥有效的泵血功能。心肌的同步收缩也称“全或无”式收缩。

③选项C、D: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前三种特性是以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电生理特性;而收缩性则以心肌细胞内的收缩蛋白的功能活动为基础的,为心肌细胞的机械特性。

 

7.CO₂在血液是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H₂CO₃

C.HCO₃⁻

D.HHbNHCOOH

E.HbCO₂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CO₂在血液中的存在和运输

【答案解析】

①选项C:血液中所含的CO₂约5%以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其余约95%则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HCO₃⁻,约88%)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HHbNHCOOH或HbCO₂,约7%)(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D、E:血液中所含的CO₂约5%以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其余约95%则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HCO₃⁻,约88%)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HHbNHCOOH或HbCO₂,约7%)。

③选项B:在血浆或红细胞内,溶解的CO₂与水结合生成碳酸(H₂CO₃),H₂CO₃解离为HCO₃⁻和H⁺。

 

8.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气体分压大小

B.肺内压变化

C.胸内压变化

D.肺本身的舒缩活动

E.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肺通气的动力

【答案解析】

①选项E:肺通气是气体在外界大气和肺泡之间的交换过程,气体进出肺取决于肺通气动力和肺通气阻力的相互作用。肺泡气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在一定的海拔高度,外界大气的压力是相对恒定的,因而在呼吸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只能是肺泡内气体的压力,即肺内压。肺内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取决于肺的扩张和缩小,但肺自身并不具有主动张缩能力,它的张缩必须依赖于胸廓的节律性扩张和缩小,而胸廓的张缩则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因此,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肺泡气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但在一定的海拔高度,外界大气的压力是相对恒定的。

③选项B、D:肺内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取决于肺的扩张和缩小,但肺自身并不具有主动张缩能力,它的张缩必须依赖于胸廓的节律性扩张和缩小,而胸廓的张缩则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

④选项C:胸内压是存在于肺表面的脏层胸膜和衬于胸廓内壁的壁层胸膜之间的密闭的、潜在的、无气体和仅有少量浆液的腔隙中的压力,正常情况下为负压。它不仅能扩张肺,使肺能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它还作用于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使之扩张,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9.下列关于消化道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节律性去极化波

B.又称慢波电位

C.其产生不依赖于神经的存在

D.节律不受神经和激素的影响

E.波幅在10mV~15mV之间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答案解析】

①选项D:消化道平滑肌基本电节律活动受神经和激素调节,消化道除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外,自身有一套肠神经系统,精细地调节消化道的功能(D错),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E: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因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基本电节律,波幅为10~15mV。

③选项C:产生慢波的离子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细胞内的钙波有关,当细胞内Ca²⁺浓度增高时,激活细胞膜上钙激活的氯通道,Cl⁻外流膜电位去极化,在除去平滑肌的神经支配后慢波依然存在,说明其产生不依赖于神经的存在。

 

10.CCK刺激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A.水分少,HCO₃⁻和酶含量多

B.水分和HCO₃⁻含量少,酶含量多

C.水分和HCO₃⁻含量多,酶含量少

D.水分多,HCO₃⁻和酶含量少

E.水分、HCO₃⁻和酶含量都多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胰液的性质和分泌

【答案解析】

①选项B:缩胆囊素(CCK)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故也称促胰酶素,故刺激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HCO₃⁻含量少,酶含量多(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D、E:缩胆囊素(CCK)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故也称促胰酶素,故刺激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HCO₃⁻含量少,酶含量多。

 

11.下列物质中,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强的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E.无机盐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基础代谢

【答案解析】

①选项C: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能量代谢率增高的现象,一般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7~8小时,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的成分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动力效应也不同,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进食蛋白质产生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当机体摄入可提100kJ能量的蛋白质,所产生的额外耗能可达30kJ,即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约为30%(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糖和脂肪的特殊动力作用分别为6%和4%左右;混合性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约为10%。

 

12.听觉感受器官位于

A.耳蜗

B.鼓膜

C.半规管

D.椭圆囊

E.球囊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A: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耳蜗组成。人听觉器官的适宜刺激是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的疏密波,即声波。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的传递到达耳蜗,经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最终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后者上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鼓膜是中耳的组成部分,鼓膜很像电话机受话器中的振膜,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其本身没有固有振动,但具有较好频率响应和较小失真度的特性。

③选项C:半规管是内耳的前庭器官组成部分,人体三对半规管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可以感受空间任何方向的角加速度运动。

④选项D、E:椭圆囊、球囊是内耳的前庭器官组成部分,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或直线加速、减速运动的感受器。

 

13.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B.能产生感受器电位

C.视敏度高

D.光敏度高

E.司暗视觉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在中央凹处常可见到一个视锥细胞仅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该双极细胞也只同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呈现一对一的“单线联系”方式,这是视网膜中央凹具有高度视敏度的结构基础,而视杆细胞在中央凹处无分布,视敏度低(C错),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视杆细胞的静息电位只有-30mV~-40mV,比一般细胞小的多,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在当视网膜受到光照时,视杆细胞外段膜两侧电位短暂地向超极化的方向变化,这种超极化型的慢电位即为视感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③选项D、E:视杆系统又称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暗视觉,但无色觉,对被视物细节的分辨能力较低。

 

14.原尿在肾脏被生吸收的比率为

A.67%

B.85%

C.89%

D.95%

E.99%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E:正常人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可达180L/d,而终尿量仅约1.5L/d,表明其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B、C、D:正常人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可达180L/d,而终尿量仅约1.5L/d,表明其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15.下列哪种激素与水、钠代谢无关?

A.氢化可的松

B.醛固酮

C.雌激素

D.胰高血糖素

E.抗利尿激素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D:胰高血糖素是一种由胰脏胰岛α-细胞分泌的激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与水、钠代谢无关(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氢化可的松是从肾上腺皮质中提取出的是对糖类代谢具有最强作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有一定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增强钠离子再吸收及钾、钙、磷的排泄。

③选项B:醛固酮是一种增进肾脏对于离子及水分子再吸收作用的类固醇类激素(盐皮质激素家族),有保钠排钾的作用。

④选项C:雌激素是促进雌性动物第二性征发育及性器官成熟的物质,同时也有促进钠、水排泄的作用。

⑤选项E: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

 

16.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可分泌的激素是

A.黄体生成素

B.卵泡刺激素

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人绒毛膜生长素

E.孕激素和雌激素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卵巢功能的其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E:每个月经周期形成的黄体一般可以维持(14±2)天,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同时也分泌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形态及功能变化适应早期胚胎发育及着床需要(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黄体生成素是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卵巢排卵和黄体的生成。

③选项B:卵泡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一种可以促进卵泡生长、发育、成熟的激素。 

④选项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刺激或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⑤选项D:人绒毛膜生长素为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单链多肽,可调节母体与胎儿的糖、脂肪与蛋白质代谢,促进胎儿生长。

 

17.睾丸间质细胞的生理功能是

A.分泌雄激素

B.营养和支持生殖细胞

C.起血睾屏障作用

D.产生精子

E.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睾丸的生精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A:睾丸间质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分泌雄激素,包括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和睾酮,其中睾酮分泌量最多,生物活性也最强(A对),故选A。

②选项B:睾丸曲细精管上皮的支持细胞对生殖细胞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不是睾丸间质细胞。

③选项C:血睾屏障是生精小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一层屏障结构,包括间质的毛细血管内皮、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及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④选项D:睾丸精子的生成是生精上皮中的精原细胞发育为外形成熟的精子的过程,不是由睾丸间质细胞产生。

⑤选项E:雄激素结合蛋白是一种由睾丸支持细胞合成和分泌、与雄激素有高度亲和力的蛋白。

 

1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电变化是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化学性突触传递

【答案解析】

①选项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后,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的突触后电位(包括接头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B、C、E: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后,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的突触后电位(包括接头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9.含有两个氨基的氨基酸是

A.Lys 

B.Trp

C.Val

D.Glu

E.Leu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氨基酸的分类

【答案解析】

①选项A:Lys(赖氨酸)是碱性氨基酸,含有两个氨基(α-氨基和Σ-氨基)(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D、E:Trp(色氨酸)、Val(缬氨酸)、Glu(谷氨酸)及Leu(亮氨酸)均只含有一个氨基。 

 

20.下列DNA双螺旋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条链是左手螺旋,另一条链是右手螺旋

B.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纵向靠氢键维系

C.A+T与G+C的比值为1

D.两条链的碱基间以共价键相连

E.磷酸、脱氧核糖构成螺旋的骨架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E:DNA是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是通过3´,5´-磷酸二酯键共价连接的,故磷酸、脱氧核糖是构成螺旋的骨架(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着同一个螺旋轴形成反平行的右手螺旋的结构,两条链中一条链的5´-3´方向是自上而下,而另一条链的5´-3´方向是自下而上,呈现出反向平行的特征。

③选项B:在DNA双螺旋结构的旋进过程中,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平面彼此重叠,由此产生了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力,这种碱基堆积作用十分重要,它和互补链之间碱基对的氢键共同维系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④选项C:对于一个特定的生物体,腺嘌呤(A)的摩尔数与胸腺嘧啶(T)的摩尔数相等,鸟嘌呤(G)的摩尔数与胞嘧啶(C)的摩尔数相等,因此A+G和T+C的比值为1。

⑤选项D:两条链的碱基间是以氢键相连。

以上是昭昭西医考研部分考题(考生回忆版)的展示内容,因为内容较多。小昭已经将考题(考生回忆版)全部整理放到附件中,请自行点击下载即可。

昭昭西综考研专硕(临床)考题(考生回忆版)-2004.pdf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昭昭西医考研上岸秘籍

研友互动

  •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入
  • 24考研学习群
    扫码加入
  • 25考研学习群
    扫码加入
  • 关注微博
    扫码加入
  • 师哥师姐
    上岸经验
    扫码加入
  • 师哥师姐
    复试经验
    扫码加入
登录窗口
注册登录后,系统将自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