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昭昭医考!

400-10234-66 周一至周日:9:00-21:00

当前位置: 研招信息首页 > 历年考题(考生回忆版) > 正文

医学考研2005年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答案及解析

2022-06-27

来源:昭昭医考

放大 缩小

以下是小昭为大家整理的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即将参加西医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浆

E.组织间液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机体的内环境

【答案解析】

①选项C: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并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体液可分为两部分:约2/3的体液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的1/3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由于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所以生理学中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并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体液可分为两部分:约2/3的体液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的1/3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由于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所以生理学中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2.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D.易化扩散和出胞或入胞

E.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答案解析】

①选项C: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包括经通道易化扩散和经载体易化扩散。其中经通道易化扩散是指各种带电离子在通道蛋白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包括钠通道、钙通道、钾通道、氯通道和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等;主动转运的底物通常为带电离子,因此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或载体被称为离子泵,包括钠-钾泵、钙泵、质子泵等。钠-钾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逆浓度差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细胞内,其直接效应是维持细胞膜两侧Na⁺和K⁺的浓度差(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E: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这是一种物理现象,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无需代谢耗能,属于被动转运,也称简单扩散,经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非极性)物质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物质,如O₂、CO₂、N₂、类固醇激素、乙醇、尿素、甘油、水等。所以单纯扩散不参与细胞膜Na⁺的跨膜转运。

③选项D: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通过膜包裹.膜融合和膜离断等一系列过程完成转运,称为膜泡运输,包括出胞和入胞,所以出胞和入胞不参与细胞膜Na⁺的跨膜转运。

 

3.能以不衰减的形式沿可兴奋细胞膜传导的电活动是

A.静息膜电位

B.锋电位

C.终板电位

D.感受器电位

E.突触后电位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动作电位

【答案解析】

①选项B: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以神经细胞为例,当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从-70mV逐渐去极化到达阈电位水平,此后迅速上升至+30mV,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去极相),随后又迅速下降至接近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复极相),两者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被视为动作电位的标志,有不衰减传播特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受刺激处的局部细胞膜,而是沿膜迅速向四周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而且其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静息膜电位是指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当细胞外液固定于零电位时,各类细胞的膜内电位在安静情况下均为负值,范围在-10~-l00mV之间。

③选项C:终板电位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细胞之间的接头后膜上产生的一种电位。是一种负的局部电位变化,但可通过电紧张性地扩展到邻近区域,形成一个空间分布。

④选项D:感受器电位是指感受器由感觉刺激引起的渐变的非传导性的电位变化。其电位的大小与感受器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电位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与加压的速度也有关,速度愈快,电位愈大。电位大到一定程度时,能使轴突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

⑤选项E:突触后电位是神经递质作用到突出后膜上产生的兴奋或者抑制性的电位,突触后电位大小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改变。

 

4.下列选项中,能有效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浆含量增加的是

A.缺O₂

B.CO₂滞留

C.雌激素

D.肾脏疾患

E.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红细胞的生成

【答案解析】

①选项A:肾是产生EPO的主要部位,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可产生EPO。任何引起肾氧气供应不足的因素,如贫血、缺O₂或肾血流量减少,均可促进EPO的合成与分泌,使血浆EPO含量增加。缺O₂可迅速引起EPO基因的表达增加,从而使EPO的合成和分泌增多(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CO₂、雌激素滞留不能有效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浆含量增加。

③选项D:双肾实质严重破坏的晚期肾脏病患者常因缺乏EPO而发生肾性贫血。

④选项E: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不能有效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浆含量增加。

 

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凝血酶的活性

B.防止血小板的激活

C.对抗血液凝固

D.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E.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纤维蛋白的溶解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可被分解为许多可溶性小肤,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通常不再发生凝固,其中部分小肽还具有抗凝血作用(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Ca²⁺可促进凝血酶的活性。

③选项B:内皮细胞膜上的胞膜ADP酶,可以分解释放出来的ADP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

④选项D:凝血因子ⅩⅢ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交联聚合形成纤维蛋白网。

⑤选项E:体内有多种物质可抑制纤溶系统的活性,主要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α₂-抗纤溶酶。此外,凝血酶通过与凝血酶调节蛋白的结合还可激活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稳定凝血块。

 

6.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下列哪项指标明显增高?

A.每搏输出量

B.射血分数

C.心输出量

D.心指数

E.心脏做功量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答案解析】

①选项E:心脏所做的功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功,主要是指由心室收缩而产生和维待一定压力(室内压)并推动血液流动(心输出量)所做的机械功,也称压力容积功;二是内功,指心脏活动中用于完成离子跨膜主动转运、产生兴奋和收缩、产生和维持心壁张力、克服心肌组织内部的黏滞阻力等所消耗的能量。当动脉血压升高时,为克服加大的射血阻力,心肌必须增加其收缩强度才能使搏出量保持不变,因而心脏做功量必定增加(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高血压患者总外周阻力升高,每搏输出量无明显变化。

③选项B: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高血压早期,无心脏异常扩大及心功能减退时,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

④选项C:心输出量是指左或右心室每分钟泵出的血液量,高血压患者总外周阻力升高,心输出量无明显变化。

⑤选项D:心输出量是以个体为单位来计算的。实际上,身体矮小和高大的人新陈代谢水平明显不同,用心输出量的值进行不同个体之间的心功能比较显然不够全面。实验资料表明,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个体表面积成正比。因此,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每分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7.在微循环中,下列哪种结构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

A.微动脉

B.微静脉

C.通血毛细血管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E.真毛细血管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指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属于阻力血管的一部分,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尤其是低氧状态(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微动脉是微循环的起点,其管壁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当管壁外层的环行肌收缩

或舒张时可使管腔内径显著缩小或扩大,起着控制微循环血流量“总闸门”的作用。

③选项B:微静脉收集毛细血管血液,是微循环的“后闸门”,其内皮细胞受某些化学物质或机械性刺激时,它本身就可收缩而改变管径的大小。

④选项C:通血毛细血管即为后微动脉的移行部分,其管壁平滑肌逐渐减少至消失。

⑤选项E:真毛细血管是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同一器官组织中不同部位的真毛细血管是轮流开放的,而同一毛细血管也是开放和关闭交替进行的,由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控制。

 

8.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肺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

B.人体平卧时,平均比值等于0.64

C.人体直立时,肺尖部的比值减小

D.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减小

E.比值无论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肺换气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E:肺通气/血流比值是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无论比值增大还是减小,都妨碍了有效的气体交换,可导致血液缺O₂和CO₂滞留,但主要是缺氧(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肺通气/血流比值是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③选项B:肺通气/血流比值是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④选项C:人取直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从肺底部到肺尖部,肺泡通气量和肺毛细血管血流量都逐渐减少,但血流量的减少更为显著,所以肺尖部通气/血流比值较大,可高达3.3。

⑤选项D:如果该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度或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

 

9.下列哪项能使氧解离曲线发生右移?

A.糖酵解加强

B.温度降低

C.pH升高

D.CO₂分压降低

E.CO中毒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A: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₂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也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该曲线既表示在不同PO₂下O₂与Hb的解离情况,也反映在不同PO₂时O₂与Hb的结合情况,通常用P₅₀来表示Hb对O₂的亲和力。2,3-DPG是糖酵解的产物,糖酵解加强时2,3-DPG浓度升高时,Hb对O₂的亲和力降低,P₅₀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温度降低时,P₅₀降低,曲线左移,不利于O₂的释放而有利于结。

③选项C、D:PH升高或PCO₂降低时,则Hb对O₂的亲和力增加,P₅₀降低,曲线左移。

④选项E:大量吸入CO后,CO可与Hb结合形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占据Hb分子中O₂的结合位点,严重影响血液对O₂的运输能力。CO与Hb的亲和力约为O₂的250倍,这一方面意味着在极低的PCO下,CO即可从HbO₂中取代O₂;另一方面当CO与Hb分子中一个血红素结合后,可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O₂的亲和力,结果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妨碍Hb与O₂的解离。可见,CO中毒既妨碍Hb对O₂的结合,又妨碍Hb对O₂的解离。

 

10.下列关于胃液分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头期调节属于纯神经反射

B.胃期调节包括神经长、短反射和体液调节

C.迷走神经引起的胃泌素释放可被阿托品阻断

D.肠期调节约占进食分泌总量的30%以上

E.三个时期的分泌是顺序发生,互不重叠的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胃液的分泌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B:胃期调节包括神经长、短反射和体液调节,分别为:食物直接扩张胃,刺激胃底、

胃体的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至中枢,再通过迷走神经中的传出纤维引起胃液分泌;扩张刺激幽门部的感受器,通过胃壁的内在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释放;食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肽和氨基酸,可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分泌(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进食时,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声音以及咀嚼、吞咽动作,可刺激眼、耳鼻、

口腔、咽等处的感受器,通过传入冲动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引起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共同传出神经,其末梢主要支配胃腺和胃窦部的G细胞,既可直接促进胃液分泌,也可通过促胃液素间接促进胃液分泌,因此不能看做是纯神经反射。

③选项C:迷走神经中有传出纤维直接到达胃黏膜泌酸腺中的壁细胞,通过末梢释放ACh而引起胃酸分泌;也有纤维支配胃泌酸区黏膜内的肠嗜铬样(ECL)细胞和幽门部G细胞,使它们分别释放组胺和胃泌素,间接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其中支配ECL细胞的纤维末梢释放ACh,而支配G细胞的纤维释放促胃液素释放肽,所以迷走神经引起的胃泌素释放不可被阿托品阻断。

④选项D:肠期分泌的胃液量少(约占总分泌量的10%),酸度不高,消化力(指酶的含量)也不很强。

⑤选项E:根据消化道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将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相,三个时期胃液的分泌顺序发生,但有部分重叠。

 

11.胰泌素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特点是

A.水和HCO₃⁻多,酶少

B.水和HCO₃⁻少,酶多

C.水多,HCO₃⁻和酶少

D.水、HCO₃⁻和酶都少

E.水、HCO₃⁻和酶都多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胰液的性质、成分、及其分泌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胰泌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和HCO₃⁻,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而酶的含量却很低(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D、E:胰泌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和HCO₃⁻,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而酶的含量却很低。

 

12.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中,最终不能转化为体热的是

A.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

B.细胞合成各种功能蛋白质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D.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

E.内、外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机体能量的利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在进行物质的跨膜主动转运,产生生物电活动,腺体的分泌、递质的释放以及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等过程中,除骨骼肌收缩做一定量的机械功(简称外功)外,其他所利用的能量最终都将转变为热能,产生的热能可用于维持体温,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要克服关节的摩擦而产生热能,但是不能产生体热(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克服阻力产生热能。

③选项B: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能量,其中0%以上直接转化为热能。

④选项C、E:在进行物质的跨膜主动转运,产生生物电活动,腺体的分泌、递质的释放以及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等过程中,除骨骼肌收缩做一定量的机械功(简称外功)外,其他所利用的能量最终都将转变为热能,产生的热能可用于维持体温。

 

13.发热开始前,先出现寒战的原因是

A.人身体特别虚弱

B.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C.机体过度散热

D.机体产热量不足

E.体温调定点上移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体温及其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E: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神经元的活动设定了一个调定点,即规定的温度值,正常时为37°C。PO/AH部位的体温调节中枢按照这个设定温度对体温进行调节的。当体温与调定点的水平一致时,机体的产热与散热恰好平衡;当中枢的局部温度低于调定点水平时,中枢立即进行调节,使产热活动加强,散热活动减少;当中枢的温度高于调定点水平时,调节作用相反,使产热活动减少和散热增加,直到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如在致热源如细菌毒素等)作用下,体温的凋定点被重新设置,调定点上移,中枢的局部温度就低于新设定的温度,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常常以寒战的方式进行,直到体温升高到设定的调定点以上时,才出现散热反应,故在发热开始前先出现寒战(E对),故本题选E。

 

14.下列关于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重吸收率约为67%

B.以HCO₃⁻的形式重吸收

C.与小管分泌H⁺相耦联

D.滞后于Cl⁻的重吸收

E.与Na⁺的重吸收无关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C: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通过Na⁺-H⁺交换泌H⁺到小管液,小管液中的H⁺与HCO₃⁻结合生成H₂CO₃,在上皮细胞顶端膜表面的碳酸酐酶作用下,很快生成CO₂和水,CO₂高度脂溶性,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入上皮细胞内,在细胞内,CO₂和水又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形成H₂CO₃,后者又很快解离H⁺与HCO₃⁻,H⁺通过上皮细胞通过Na⁺-H⁺交换到小管液,再次与HCO₃⁻结合生成H₂CO₃。而细胞内大部分HCO₃⁻与其他离子以同向转运的方式进入细胞间液,小部分则通过Cl⁻-HCO₃⁻交换的方式进入细胞间液,两种转运方式均需由基底侧膜中的钠泵提供能量(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在正常情况下,从肾小球滤过的HCO₃⁻约80%由近端小管重吸收。

③选项B:近端小管重吸收HCO₃⁻是以CO₂的形式进行的。

④选项D:细胞内大部分HCO₃⁻与其他离子以同向转运的方式进入细胞间液,小部分则通过Cl⁻-HCO₃⁻交换的方式进入细胞间液,故HCO₃⁻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⑤选项E:有小部分H⁺可由近端小管顶端膜中的H⁺-ATP酶主动分泌入管腔,近端小管是分泌H⁺的主要部位,并以Na⁺-H⁺交换的方式为主。

 

15.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A.饮水过多

B.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C.肾小管重吸收NaCl量减少

D.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

E.肾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功能的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D:肾小管和集合管小管液和上皮细胞之间的渗透浓度梯度可以影响水的重吸收。当小管液中某些溶质因未被重吸收而留在小管液中时,可使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由于渗透作用,也使部分水保留在小管内,导致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于是小管液和上皮细胞之间的Na⁺浓度梯度降低,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而小管液中有较多的Na⁺,进而又使小管液中保留较多的水,结果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和NaCl排出最增多,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升高而使超滤液中的葡萄糖量超过近端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结果使水和NaCl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C、E: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升高而使超滤液中的葡萄糖量超过近端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结果使水和NaCl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16.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视远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成像于视网膜

B.晶状体变凸有助于消除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C.瞳孔缩小可避免强光对视网膜的有害刺激

D.双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而形成单视视觉

E.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加强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当双眼注视某一近物或被视物由远移近时,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视轴会聚或辐辏反射,其意义在于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以避免形成复视而形成单视视觉(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当眼在看远处物体时,从物体上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达到眼时,已基本上是平行光线,这些平行光线经过正常眼的折光系统后,不需作任何调节即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③选项B:当眼视远物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此时悬韧带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晶状体受悬韧带的牵引,使其形状相对扁平;当眼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和向后凸出,尤以前凸更显著,使其前表面的曲率增加,折光能力增强,从而使物像前移而成像于视网膜上。

④选项C:瞳孔缩小的意义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像呈边缘模糊的现象)和色像差(像的边缘呈色彩模糊的现象),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⑤选项E:由于老年人晶状体弹性减退,调节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减弱。

 

17.声波传入内耳最主要的途径是

A.颅骨→颞骨中耳蜗内淋巴

B.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耳蜗

C.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圆窗膜→耳蜗

D.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膜→耳蜗

E.外耳道→鼓膜→颞骨中耳蜗内淋巴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B:声波可通过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传入内耳,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为主。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此途径称为气传导(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D、E:声波可通过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传入内耳,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为主。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此途径称为气传导。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膜传入耳蜗,这一途径也属气传导,但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仅在听骨链运动障碍时才发挥一定作用,此时的听力较正常时大为降低。声波直接作用于颅骨,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耳蜗,此途径称为骨传导。骨传导的效能远低于气传导,因此在引起正常听觉中的作用极小。

 

18.在周围神经系统,毒蕈碱受体分布于

A.自主神经节

B.骨骼肌终板膜

C.多数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

D.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

E.消化管壁内神经丛所有的神经元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多数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的受体为毒蕈碱受体,当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递质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膀胱逼尿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收缩,以及消化腺分泌增加等(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自主神经节的受体主要是与乙酰胆碱结合的N₁受体。

③选项B:骨骼肌终板膜的受体是与乙酰胆碱结合的N₂受体。

④选项D: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的受体是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肾上腺素能受体。

⑤选项E:消化管壁内神经丛一方面接受交感、副交感节后纤维的神经支配,另一方面消化道管壁内神经丛纤维之间还有密切的突触联系,有多种神经递质和相应的受体。

 

19.人小脑绒球小结叶损伤后,将会出现下列哪种症状?

A.站立不稳

B.四肢乏力

C.运动不协调

D.静止性震颤

E.意向性震颤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小脑是大脑皮层下与皮层构成回路的又一重要脑区,它不仅与大脑皮层形成神经回路,还与脑干及脊髓有大量的纤维联系,在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中起重要作用。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三个功能部分。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脑参与身体姿势平衡功能的调节,人小脑绒球小结叶损伤后,不能保待身体平衡,出现步基宽(站立时两脚之间的距离增宽)、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和容易跌倒等症状,但其随意运动的协调不受影响(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人小脑绒球小结叶损伤后,不能保待身体平衡,出现步基宽(站立时两脚之间的距离增宽)、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和容易跌倒等症状,但其随意运动的协调不受影响,也无四肢乏力。

③选项D:静止性震颤可能与丘脑外侧腹核等结构的功能异常有关。

④选项E:脊髓小脑受损后会出现意向性震颤。

 

20.下列哪种激素是通过基因调节机制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

A.肾上腺素

B.心房钠尿肽

C.胆囊收缩素

D.甲状腺激素

E.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案解析】

①选项D:有些激素无需膜受体介导,它们可进入细胞与胞内受体结合成复合物,直接充当介导靶细胞效应的信使,如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故甲状腺激素是通过基因调节机制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C、E:肾上腺素、心房钠尿肽、胆囊收缩素和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均是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或酶耦联受体介导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

以上是昭昭西医考研部分考题(考生回忆版)的展示内容,因为内容较多。小昭已经将考题(考生回忆版)全部整理放到附件中,请自行点击下载即可。

昭昭西综考研专硕(临床)考题(考生回忆版)-2005.pdf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昭昭西医考研上岸秘籍

研友互动

  •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入
  • 24考研学习群
    扫码加入
  • 25考研学习群
    扫码加入
  • 关注微博
    扫码加入
  • 师哥师姐
    上岸经验
    扫码加入
  • 师哥师姐
    复试经验
    扫码加入
登录窗口
注册登录后,系统将自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