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昭带大家来长知识,看看什么是考研失信名单。

近期有小伙伴询问:上了“考研失信名单”,对我有什么影响吗?

首先,来区别几个概念。所谓的考研失信名单,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只是该院校对你的单方面“拉黑”而已,并不影响你报名其他院校,更不会影响的你的征信。

But!如果你是因为作弊,被拉入失信名单,那很有可能会影响的你的征信。2019年有先例: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规定(草案)》,将进一步落实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其中考试作弊和高铁霸座都将纳入失信信息。

所以小昭说句题外话,考试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本事,不要耍小聪明,歪门邪道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你无法承担的。

回归正题,为什么院校会把你拉入失信名单呢?我们先来看几张图:

前几天,网上流传了一份某高校的考研版“失信名单”:对失信者的失信行为通告考生原院校和单位!

无独有偶,湖南工业大学也在上个月官宣:“回复确认参加我校复试而失信不参加复试者,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取消该生所有调剂、复试、拟录取资格。”

小昭总结了一下, 上了“失信名单”的一般是两种同学:

①确认参加复试但没去的同学;

②已被录取但“录而不读”的同学

所以,如果你有如下情况:

①一志愿录取了但没有去,通过其他调剂上岸;

②收到调剂拟录取拒绝了,想要二战;

③想考专硕发现考的是学硕,不想去上……等等

拿定主意后只要通过正常途径,跟目标院校协商一致,签订自愿放弃协议书等书面材料,或发邮件和打电话等形式正式通知学校,就不会影响之后的考试和报考。

但是上了“失信名单”终究还是一件糟心事儿。今年有很多学校4月才开始复试,让学生一直等待就算了,不等还给拉入失信名单,这真的合理吗?难道真的像一些伙伴说的那样:“学校可以养鱼,考生必须专一”吗?

关于“失信名单”,有伙伴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也有人认为,名额属于学生自己,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有伙伴则强调,有时并非学生不想复试,信息反馈机制还应该完善。

小昭想说,其实考生的“失信”,原因各有不同。或者工作、或者不满意调剂结果、或者考公出国……考研本就是双向选择,如果硬要把这种“选择”当成“失信”,还要通知原院校,真的合理吗?

另外,有些学校有临时缩招、临时不接受调剂、大范围养鱼的“奇葩操作”,这样有没有同样的一份“失信名单”呢?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考生会“恶意”失信于学校,寒窗苦读,不可能只为了报复学校,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加强沟通,而不是在没有法律和制度支撑的前提下,就用“失信"去单方面制裁考生,这是不合理的,这顶帽子太大了。

希望院方能尊重每一位考生的权利,毕竟接受复试不参加或者录取不报道的情况还是少数,不能因为少数的现象,就用”失信"来约束大部分考生。

比较简单的办法,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一下,从第一步报考,就让考生死心塌地,我“爱”上你了,就绝不动摇。千万不可朝令夕改,那考生肯定要根据现实情况有所变动。就比如今年一志愿复试晚,调剂系统开的早,到底要不要参加调剂?

这是同一个道理,部分院校明确规定:参加调剂等同于放弃一志愿。那报考该校一志愿的考生自然清楚该怎么做,还谈何”失信“?一言以蔽之,只要沟通到位,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