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西医辅导知识:清热剂的性质,凡是以清热为主要功能的药物,称为清热药;以清热药物为主的方剂称为清热剂。清热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
主要用于发热、高热、痢疾、痈、疮毒等各种内热证。
气、营、血有不同的热证,有虚热证和实热证,故清法可分为四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附上;清虚热,清脏腑热。
这种方子凉了,容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宜补充健胃药;发热易伤津液,是清热燥湿之药,也是干燥易伤津液。对于阴虚患者,要注意补充滋阴药物,以祛邪不忘强身。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肠滑易泻者慎用。
1)清热泻火药:这种药性苦性寒,能清气热,泻气火,故又称清气法。适用于气热证。症状有高热、烦渴、多汗、舌红苔黄、脉大或脉滑等。临床常用于急性热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等,常用药物有生石膏、知母;常用方剂有清气汤(白虎汤)等。
(1)石膏《本经》是一种含有硫酸钙的矿石。挖出,清除污垢和杂石,粉碎,生的或煅烧的。药用部分:含水硫酸钙矿石。产地:产于湖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地。加工;挖掘后,清除杂石、泥土、生的或煅烧的。味道:辛,甜,重感冒。归经:入胃经、肺经。功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运动,生肌,收敛。
适应症和应用:
1.本品感冒较重,清热泻火作用较强。擅长清气分热。用于肺胃热盛、高热、口渴、易怒、脉搏大、甚至谵妄等实热证。常与知母配伍,增强清热作用,如白虎汤。
2.可清肺热,用于肺热咳嗽、气喘、心烦口渴。常与麻黄、杏仁配伍,以增强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比如麻杏石干汤,可以治疗风热气喘。
3.可缓解胃火,用于胃火过盛引起的头痛、牙痛、牙龈肿痛。可与知母、牛膝、生地同用。
4.石灰膏粉具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外用治湿疹、水火烧伤、疮痈疮疡,常与知母、黄柏、青黛同用。用量:15-60g。禁忌:胃弱、无实热、内湿者不宜使用。参考资料:
1.口服后成为可溶性钙盐被吸收到血液中,可抑制神经(包括体温调节中枢)应激,减少骨骼肌兴奋,降低血管通透性,具有解热、解痉、抗炎、抗过敏作用。
2.煅烧后可收敛粘膜,减少分泌物。
(2)知母《本经》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别名:连木、人参、地龙。方剂名称:知母、炒知母、肥知母。药用部分:根茎。口感:苦、甜、冷。归经:入肺,入胃
3.体外实验:对志贺氏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有抗菌作用。4.动物实验:有解热作用。5.常用于急性传染病、肺炎、肺结核、糖尿病、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热期。
(3)栀子《本经》是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的成熟果实。别名:栀子、栀子、栀子、栀子。处方名称:栀子、栀子、炒栀子、栀子。药用部分:水果。味道:苦,冷。归经:入心、肝、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适应症和应用:
1.适用于温病、心烦、失眠等。常与丹大内配伍,如枳实汤。
2.能清三焦利小便,清肝胆湿热。常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黄疸、发热、小便短黄等症,常与木耳、大黄等药同用,如木耳汤。
3.尚有凉血止血之功,常用于血热鼻出血、肝热红肿等。常与毛根、墨旱莲、茜草、生地等配伍。用量:3-9g。禁忌: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本品主要含有小檗碱、栀子苷、藏红花苷等。
2.体外实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杀灭血吸虫病。
3.栀子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能抑制血液中胆红素的产生,促进胆汁分泌,具有持久的降压和镇静作用。
4.常用于各种急性发热、充血性炎症、黄疸型肝炎、尿道炎等。
(4)龙胆草《本经》是龙胆草和龙胆或龙胆的根。化名:曹丹、林游、关颖超。处方名称:龙胆、龙胆、龙胆。药用部分:根。味道:苦,冷。归经:入肝胆经。功能:清肝泻火,清热。适应症和应用:
1.适用于目赤咽痛、中耳炎、胁痛、阴囊肿痛、湿疹等。常与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2.用于肝火炎、头目肿痛,常与石决明、牡蛎、钩藤、夏枯草等配伍。用量:3-9g。禁忌:脾胃虚寒,肝经无实热者,不宜使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有龙胆苦苷、龙胆糖和龙胆碱。
2.饭前服用少量,可促进胃酸分泌,有健胃作用;吃完后服用,会降低胃功能和分泌;如果大量服用,会阻碍消化,有时会头痛、潮红、头晕。
3.具有解热和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作用。
4.临床适用于充血性炎症,对胆管炎、十二指肠炎、尿道炎有较好的疗效。
5.龙胆草末取三克,连服三天,可预防流脑。
6.国外有用于治癌的报道。
(5)夏枯草《本经》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欧夏枯草的果穗或全草。处方用名:夏枯草、枯草花。药用部分;果穗或全草。性味:苦、辛、寒。归经:入肝、胆经。功能:清肝火、散郁结。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清泄肝火,善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证,常配伍石决明、菊花等药。
2.具有良好的清肝火,散郁结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痰火郁结所臻的瘰疬、瘿瘤、或单用夏枯草煎汤或熬膏服。复方常与元参、连翘、生牡蛎、尾布伍用。用量:6-12克。
清热燥湿药:
(一)黄连《本经》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别名:鸡爪黄连、雅连、古勇连。处方用名:黄连、川连、五连、雅连。药用部分:根茎。性味:苦、寒。归经:入心、肝、胆、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
主治与应用:
1.本品为清热燥湿要药,凡属湿热诸证,均可应用。其中,尤以肠胃湿热壅滞之泄泻,痢疾、疗效。古方多单用,病情较复杂者,常需随证配伍,例如,湿热方盛,腹痛里急者配木香;痢疾热甚者配黄芩,如葛根芩连汤。
2.清热泻火作用较强,治心火亢盛烦燥不眠配阿胶、芍药,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胃热呕吐,多与姜汁拌炒用,配吴茱萸,即左金丸;治胃火炽盛的中消,多与知母、天花粉同用。
3.善于清热解毒,治痈疽疖疔,无名肿毒等证,与黄芩,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用量:3-9克。禁忌:脾胃虚寒之泄泻,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气虚作泻等忌用;湿热病初起不宜早用。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成份为小碱(黄连素),还有黄连碱等。
2.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结核菌等有抑制作用。尤以对痢疾杆菌的作用为强。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在体内外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并有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扩张血管,降血压及解热作用。
3.临床上常用于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肠伤寒、肺结核、百日咳、猩红热、砂眼、滴虫性阴道炎、上颌窦炎,湿疹及化脓性感染等有效。
(二)黄芩《本经》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别名:枯芩、子芩、条芩。处方用名:黄芩、子芩、条芩、枯芩、酒芩。药用部分:根。性味:苦、寒。归经: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功能:泻肺火、清湿热。
主治与应用:
1.本品长于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泻痢、湿温、黄疸、热淋等证。
2.能清泻上焦实火,尤以清肺热见长。用于肺热咳嗽,单用枯芩有效,亦可与桑白皮、地骨皮等配伍,以清肺止咳。若热盛火炽,迫血妄行而引起的出血证,可单用黄芩炭煎服,清热而又止血;亦可与生地、白茅根等合用。
3.亦能清热解毒,常与银花、连翘同用,以治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
4.还有清热安胎作用,常与白术同用,以治胎热不安。用量:3-9克。禁忌:肺寒咳嗽、胎寒欲坠,无湿热者忌用。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西医辅导知识:清热剂的性质,参考资料:
1.本品含黄芩甙、黄芩素等。黄芩甙水解产生贝加因及葡萄糖醛酸,贝加因有显著抗菌作用,利尿作用。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2.体外实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23.36MB 下载数1546 下载
12.36MB 下载数2659 下载
9.65MB 下载数6952 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