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备考资料:三焦实热证诊断及治疗,小编整理了有关中西药考试的辅导资料,供学生参考,希望对学生有帮助!清热泻火方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气热或三焦实热证。
症状包括高烧、烦渴、出汗或躁狂谵妄、呕吐、斑疹、黄毛、脉搏大或滑数。常用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泻火的火药为主要成分。常见方剂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1)白虎汤《伤寒论》:石膏30g知母9g甘草3g粳米15g。用法;用水服用(先打石膏)。功能:清热生津。主治:阳明经热证或外感热病热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口干、口渴、饮酒过度、出汗、舌苔黄、脉强或脉滑。平方解;此方是治疗阳明经证、气热过盛的主方。
方中石膏甘寒,泻胃火,透肌热,是主药;知母。苦寒清肺和胃,润燥养胃,作为辅助药物,知母。与膏药配伍,具有较强的清热除烦作用。甘草和梗米益胃生津,都是辅助药物,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
临床应用:
1.此方辨证要点为:大热、大渴、大汗、大脉等。
2.该方可用于具有上述发热性疾病症状的人,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本脑炎和肺炎。可用于气虚热盛者,可酌情加入芦根、大青叶,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3.外感已泄,热在胃,津气俱伤,中暑,热渴多汗,脉弱。太子参(子参)或沈明或党参可以加入这个食谱,命名为白虎加人参汤。
4.在糖尿病的情况下,如果烦渴导致饮酒,如果吃得多,饥饿感好,可以加天花粉清热生津。
5.该配方也可用于牙龈肿胀、口干口渴、胃热的患者。注意事项:感冒不出汗者或发烧不口渴者不宜使用此食谱。
(2)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由崔氏方组成:黄连9克、黄芩9克、黄柏6克、栀子9克。用法;水煎服。功能: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热,症见发热心烦、口干咽燥、念错或点状失眠、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此方由大苦重寒、泻火解毒组成。方子里,黄连肃反心火。泻中焦之火;黄芩泻火燃;黄柏之火泻;栀子泻三焦之火;请遵循以下路线。四药合用,泻火解毒效果非常好,适用于表里三焦实热证。
临床应用:
1.此方适用于燥热烦热、口干咽干、神志不清、神志不清、苔黄脉数强者,如败血症、肺炎、痢疾等。据临床报道,该处方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肝胆湿热证,以发热、黄疸、尿黄、口干等为特征,此方可加茵陈、大黄,其邪从二便出,可增强祛瘀解毒之效。
3.此方用于外科痈肿疖,与泽泻、木通、车前草配伍,可排出大便中的湿热。至于当归地黄滋阴养血,其意义在于泻火中有补药,使泻火之药不燥伤阴,还可防止肝胆火盛而耗阴液。
这种兼容性比较全面,可以不伤邪,使用时要注意。现代临床广泛应用此方治疗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疖、外耳道、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高血压(属肝经火盛)、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属肝经湿热下注)。使用注意:此方苦寒,易伤胃,不宜多服。
(2)茵陈蒿汤《古今医方集成》成分:茵陈蒿18用法:水煎。功能;清热利湿的主治:湿热黄疸,皮肤巩膜橙黄,小便赤黄,大便不畅,胸闷口渴,苔黄腻,脉滑等。方解:本方以茵陈为主药,清热利湿,利肝胆;栀子清三焦湿热;大黄泻胃肠郁热。
三药皆苦寒,清热利湿,使湿从便中排出,故为肝胆湿热常用方剂。黄疸是内瘀血热所致,外不能跨。与湿邪同用,湿热熏蒸。
如果采用这个方子,可以祛瘀清热,祛湿清热,有办法去邪,那么黄疸就会自行消除。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的有效方剂。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型,可酌情加减使用。
1.恶寒、发热、头痛;
2.便秘者,加积固体、虎杖或再用大黄泻热通便。
3.尿短红色。选用车前草、金钱草、泽泻和滑石来增强清热利湿的功效。
4.对于胁痛腹胀,选用郁金、纪可、川楝子等疏肝理气止痛。
5.热重者,选用黄柏、龙胆草加强清热作用。对于黄疸患者,金钱草、田基黄等。应添加以缓解因潮湿引起的黄疸。
6.党用大黄作袭击者,应该是后来;祛瘀清热,宜同煎。注意使用;阴黄证不适合此方。
(3)清热梁雪方清热梁雪方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适用于营中热和血。症状包括体热、口渴或不渴、心烦、失眠、舌红、神志不清、毛斑、出血等。一般由生地、丹皮、玄参、犀角组成。
(1)犀角地黄汤《伤寒论》的组成:犀角3g、生地30g、芍药12g、牡丹皮9g。用法: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主治:发热入血证。
1.热扰心坎,致神志不清谵妄,紫黑斑,舌紫刺,脉细数等症。
2.热盛动血、出现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证。方解:本方为治疗热在血分的主要方剂。方中以犀角清心火而解毒,心火得清,则诸经之火自平,为主药;生地黄凉血而滋阴液,协助犀角以解血分热毒,并增强止血作用,为辅药;芍药和营泄热,丹皮凉血散瘀,协助犀角、生地黄加强解毒化斑作用,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阏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本方可用于热伤血分证,症见身热、神昏、谵语、斑疹、舌绛、脉数或吐血、便血、尿血等热甚动血之症。尤其多用于各种热性传染病伴有出血者,如出血热、乙型脑炎、斑诊伤寒、败血症等。
2.小儿麻疹热毒炽盛者,症见高热,疹色焦黑、出血、口干唇躁、舌绛起刺,可用本方酌加紫草等,以清解血分热毒。
3.若见神昏者,可同时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如心火炽盛者,加黄连、山栀子;如吐衄者,加茅花、旱莲草、白茅根等。注意事项;若阳虚出血及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2)清营汤《温病条辩》组成:犀角3克生地15克元参12克竹叶心3克银花9克黄连5克连翘9克丹参9克麦冬9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邪热传营,出现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烦燥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方解;本方治温热之邪由气分传入营分,热伤营阴,而气分之邪尚未尽解者的常用方。
因此方中主要以犀角清解营分热毒;因热伤阴津,故辅以玄参、生地黄、麦冬以清热养阴;因气分热邪未尽,故佐以黄连、竹心叶、连翘、银花以清热解毒,并透热于外,使邪热转出气分而解;使以丹参协助主药以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且引诸药入心而清热。各药合用起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可用于“流脑”、“乙脑”、中暑,败血症等病。见有高热、烦燥、谵语、舌绛而干、斑疹隐隐、脉细数者,如兼见痉厥,可加羚羊角、钩藤、丹皮,以清热熄风;如昏迷谵语,可加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清营解毒。
2.暑热之邪入心包,见高热烦渴、烦躁不眠、抽搐,可用本方送服紫雪丹,以加强清热镇痉的作用。注意事项:方中犀角价贵而产量不多,可用水牛角代之(每次用30-60克,水煎服)。
3.清热解毒方:清热解毒方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毒、温毒、瘟疫之证。常见烦燥狂乱,头面红肿、痈肿疮毒等证。多由连翘、双花、地丁、公英、板兰根、黄连、黄柏等清热解毒药为主组成方剂。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5克紫花天葵6克用法:水煎加烧酒一、二匙和服。药渣可捣烂敷患部。功能;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4.主治: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症见局部红肿、或发热、舌红、脉数者。方解:本方是治疗疔毒、痈疮的方剂。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主药;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为治疔毒要药,亦通用于痈疮肿毒;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均为辅佐药。各药合用,其清热解毒之力甚强,或加酒少量以助药势,可加强消散疔疮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疖疔疮痈之有效方剂,局部红肿热痛,外用及内服均可。
2.本方常治外科急性感染,如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等。
3.本方亦可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胆囊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性传染病具有热毒证候者。如热重,可加黄连、连翘之类清泄热毒;血热毒盛,加赤芍、丹皮、生地黄等,以凉血解毒。注意事项:阴疽忌用。
4.和解表里方:凡具有疏泄、和解作用的方剂,叫做和解方,用以和解表里、调和肝脾。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23.36MB 下载数1546 下载
12.36MB 下载数2659 下载
9.65MB 下载数6952 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