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悸
一、概述心悸的概念及由来
1.心悸概念心悸是指患者意识到心脏搏动,感到焦虑,甚至不能主动出击的疾病。轻则惊悸,重则心悸。
2.心悸的由来心悸的名称,较早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为“心悸”、“心下心悸”、“心慌”、“惊悸”等。认为主要原因是干扰、饮水、疲劳、出汗后邪等。并提出了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清代《医林改错》重视血瘀引起的心悸,记载每次使用血府逐瘀汤,均有效。
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二、病因病机。
(1)心悸常见的内因:体质不足、饮食疲劳、七情、药食不当。外因:感受外界邪恶。
(2)心悸的主要病机及虚实不同的特点。心悸位于心脏,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主要有两种病理变化:虚和实。虚是气、血、阴、阳的流失,使心脏失去营养,引起心悸;实证多因痰火扰心,多饮水或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3)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本病为虚证,心气不足,心阳不足,阴血不足。以气滞、血瘀、痰浊、饮水等为标志。阴虚常伴有火旺或痰热;阳虚易水,易痰;气血两虚的人容易出现气血凝滞、痰浊。
辨证
心悸诊断要点
1.自觉心跳异常,快、慢、跳动过度,或突然跳停。阵发性或持续性的不理解,神经紧张,心慌,无法独立。
2.伴有胸闷、烦躁、心烦、睡眠不好、颤抖、疲劳、头晕。中老年患者可能伴有心胸痛,甚至气短、出汗、四肢发冷,或晕厥。
3.可以看到数、加速度、结、生成、慢度、下沉、延迟等脉象。4.常由情绪刺激、恐慌、紧张、疲劳、饮酒、饱腹感等因素诱发。
惊悸心悸的认定惊悸的发作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突然的惊恐、焦虑愤怒、过度悲伤或过度紧张诱发。多为阵发性,虽然发病快,但病情轻,证据多,病情轻浅,可自行缓解。心悸多由慢性疾病、身体虚弱、心脏受损引起,但也可在无精神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心悸常持续,心中焦虑,无法自控。活动后更严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带实。虽然是逐渐发病,但是病情严重,没有发病的时候也能看到脏腑虚损的症状。长时间不愈合也会形成心悸。
三、心悸与跑豚的辨析跑豚攻击的时候,也会感到坐立不安。区别此病与心悸的要点是:心悸是心脏的剧烈跳动,来源于心脏;跑海豚是从上到下,从小肚子里来。
辨证论治
1.心悸辨证要点。心悸的辨证要分虚实。虚指脏腑、气血、阴阳之虚,实指痰饮、血瘀、火邪。
2.心悸的治疗原则应分虚与实,虚证应从气、血、阴、阳论治;实证要化痰、消酒、清火、祛瘀。然而,这种病的特点是虚实夹杂,虚实的轻重缓急不同,所以治
常用药物: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龙眼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虚证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尤其是运动,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舌淡苔白,脉弱或无力。治疗:温补心阳,宁心安神。代表方:桂枝甘草古龙木里汤合参附汤。常用药物: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子、炙甘草、龙骨、牡蛎。
4.饮水证的主要症状为心悸、头晕、胸闷、胀满、口渴、尿少、下肢浮肿、四肢冰冷、恶心、呕吐流涎、舌质淡而肥、苔白而滑、脉细或细而滑。治疗:补心壮阳,行气活血,宁心安神。代表:桂苓疏肝汤。常用药物:泽泻、猪苓、车前草、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苓、大枣。
5.阴虚火旺证主要症状:心悸易惊,烦而不寐,五烦而热,口干,盗汗,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烦躁,舌红少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疗: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代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常用药物: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桔梗。6.心脉综合征主要症状:心悸、胸闷、心痛、痛如针刺、唇甲紫、舌暗或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疗: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任涛红花汤合桂枝甘草古龙牡蛎汤。常用药物: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地黄、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常见证候采用加减治疗,改变心血不足的证候。若症状为烦热、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苔少、脉细或代,则为气阴两虚。治疗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为主,用炙甘草汤加减。阴虚火旺证,若肾阴虚、虚火、遗精、腰酸,加龟甲、熟地、知母、黄柏,或加白质地黄丸;阴虚热盛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
对于水性心郁证,若因心功能不全引起水肿、少尿、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直立呼吸,则需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12.3MB 下载数2365 下载
10.3MB 下载数3652 下载
9.65MB 下载数2659 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