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休克早期缺乏及时合理的防治,微循环持续缺血,进而发展为微循环血管舒张充血,表现为外周血管总阻力降低,动脉血压明显下降,病情明显恶化。微循环淤血的主要机制是:微循环持续缺血导致缺氧和乳酸酸中毒。
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性物质的耐受性很小,对儿茶酚胺等的反应性降低,导致血管舒张;还有微操。Venae对酸性物质有很强的耐受性,所以对儿茶酚胺仍有反应而收缩;酸中毒还导致大量毛细血管网开放。结果输注量大于流出量时出现微循环充血。缺氧可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内毒素激活补体系统形成C3a、C5a,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原再次进入体内。
组胺在微循环前强舒张阻力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但毛细血管后阻力并未明显降低),从而引起微循环充血,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红细胞聚集,白细胞嵌塞,血小板粘附聚集,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流减慢甚至停滞,从而使返心血量减少。细菌内毒素能激活凝血因子12形成12a,促进血液凝固。
同时可以激活补体系统形成C3b.12a和C3b可以激活激肽释放酶系统形成大量激肽,激肽可以扩张小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休克时,脑内和血液内啡肽增加,可抑制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舒张、血压下降,从而加重微循环充血。由于缺氧,组织中腺苷、核苷酸等一些代谢产物增多,可使微血管扩张。
由于上述变化,微循环淤血,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最低有效循环血液,血压明显下降,心脑供血不足,微循环缺氧更严重,休克进一步恶化。在此期间,全身组织器官处于严重充血缺氧状态,可能出现典型的休克临床表现。如冷漠、迷茫,甚至因脑缺血而昏迷;皮肤因充血缺氧出现发绀、花斑;由于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血压逐渐降低,脉压小,心率加快,脉搏细。肾血流量急剧减少,导致尿量减少甚至无尿;血容量减少导致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塌陷。
休克中期病情逐渐加重,抢救的关键是疏通微循环,缓解微循环充血。因此,应立即补充血容量,合理选择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如果在此期间治疗不及时正确,休克会转到晚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