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性病变主要局限于局部,但局部病变不是孤立的。它们受整体的影响,同时又影响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严重的炎症性疾病中,尤其是当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扩散时,往往会发生明显的全身反应。常见的全身反应有。
1.发热多见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引起热量的物质叫做热原。热原有两种类型: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热原细菌的内毒素和病毒、立克次体和疟原虫产生的热原。内源性热原是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热原。
正常情况下,单核巨噬细胞不释放内源性热原,但在吞噬时或在外源性热原、抗原抗体复合物或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合成并释放内源性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心,使其设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外源性热原不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热原而引起发热。近期的研究证实,前列腺素也能引起发烧。
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可以增强新陈代谢,促进抗体形成,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肝脏的解毒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但是,过热和长期发热会影响身体的代谢过程,引起各种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给身体带来危害。如果炎症性疾病严重,体温不升高,说明机体反应性差,抵抗力低,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2.当白细胞增多为炎症时,骨髓受到病原微生物、毒素、炎症区代谢产物、白细胞解体产物的刺激,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白细胞增多的类型往往因病原体不同而不同。急性化脓性炎症,血液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发生慢性炎症或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通常会增加。在过敏性炎症和寄生虫感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主要原因。当伤寒杆菌和流感病毒感染时,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往往会减少。
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反映机体的抵抗力和感染程度。严重感染时,外周血中常出现幼稚中性粒细胞(分类上,若杆状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5%,称为核左移现象),胞浆中可出现有毒颗粒。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感染严重时,白细胞数量可能不会明显增加,甚至减少,预后差。
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殖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脾脏和肝脏肿胀。骨髓、肝脏、脾脏和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增殖,吞噬和消化能力增强。淋巴组织中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也增殖,释放淋巴因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的增殖是机体防御反应的表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