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医病因学与病理学
(a)原因
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不仅是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还有遗传因素的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是诱发因素。
西医病因病机
(2)病理学
1.病变:主要累及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2.病理特征:弥漫性、持续性。
3.显微镜检查:粘膜和粘膜下层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以脾胃虚弱为基础,以湿热瘀阻、痰湿瘀阻为标。该病初期与脾、胃、肠有关,后期与肾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
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粘液脓和血便
(2)腹痛:按照“排便后止痛”的规律,可伴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如果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扩散到腹膜,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腹痛。有中度或重度全身症状的患者,活跃期常出现低至中度发热,高热常提示并发症或急性暴发。严重者或持续活动时,可出现乏力、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失衡等症状。
(2)物理标志
(1)左下腹轻度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乙状结肠或降结肠伴肠壁痉挛或增厚。
(2)重症型和暴发型可有明显的肠胀气、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3)低热或中热多发生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和心动过速。
(4)其他可能有关节、皮肤、眼、口、肝胆等肠外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溃疡性结肠炎可根据以下三项进行诊断:
1.伴有持续性或复发性腹泻、血性粘液和腹痛,伴有(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2.消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感染性肠炎。
3.有至少一项肠镜特征性改变和至少一项粘膜活检或x光钡灌肠征象;
(1)结肠镜检查特点: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粘膜充血、水肿、变脆、出血、脓性分泌物粘连,粘膜粗糙、颗粒状也很常见;明显病灶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缓解期结肠袋变浅、变暗或消失,假息肉和桥粘膜也消失。
(2)钡灌肠检查征象:粘膜紊乱和/或颗粒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状,肠壁有多个小的充盈缺损;(3)肠道缩短,囊袋像铅管一样消失。
西医治疗
(1)一般处理
1.休息
2.饮食和营养
3.精神疗法
(2)药物治疗
1.活动周期处理
(1)轻UC:可选择等量的柳氮磺吡啶制剂(简称SASP)或5-氨基水杨酸制剂。
(2)中型UC:上述剂量的水杨酸制剂均可用于治疗,对反应不良者应给予适当剂量或改为服用糖皮质激素,常用强的松。
(3)重度UC: 激素类;抗生素;静脉注射类固醇激素;粪便血容量大,Hb90/L.而持续出血的患者考试虑输血。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输注和补充电解质,防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症状缓解期缓解后,应继续进行氨基水杨酸制剂的维持治疗,一般至少3年。
(3)外科治疗
主要用于完全性肠梗阻、瘘管和脓肿形成等并发症
治疗:健脾祛湿。
处方:沈凌白术散加减。
脾肾阳虚证
证候:腹泻持续时间长,腹痛温压,腹胀,腰膝酸软,食少肢冷,精神萎靡,言语慵懒,舌淡或齿痕,苔白,脉深细或脚弱。
治疗:健脾温肾止泻。
处方:加味申思丸。
肝郁脾虚证
证候:腹泻前有情绪紧张、抑郁、刺激等诱因。腹痛为腹泻,腹泻后疼痛减轻,少食,胸胁疼痛,嗳气,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弦或弦细。
治疗:疏肝健脾。
药方:痛泻要方方耀调味。
阴虚血亏
证候:便秘或少量脓血便,隐隐腹痛,午后发热,盗汗,五心烦,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数。
治疗:滋阴养血,清热燥湿。
处方:停车药丸。
气滞血瘀证
证:腹痛、腹泻、腹泻不愉快、血暗、胸胁胀满、腹部包块、面色晦暗、皮甲不对、舌质紫或瘀点、脉涩。
治疗:化瘀通络。
处方:葛夏逐瘀汤加减。
例子
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处方是
A.白头翁汤
B.葛夏逐瘀汤
C.停车药丸
D.申思药丸
E.沈凌白术粉
正确答案d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12.3MB 下载数2365 下载
10.3MB 下载数3652 下载
9.65MB 下载数2659 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