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介质是指局部组织或血浆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化学活性物质,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因此也被称为化学介质。炎症介质包括外源性的(细菌及其产物)和内源性的,但后者是主要的。
内源性炎症介质可分为两种类型: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它们通常作为前体或非活性状态存在于体内。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大量释放,成为生物活性物质,在炎症过程中对某些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包括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白三烯、溶酶体成分和淋巴因子等。血浆产生的炎症介质包括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对炎症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炎症充血和渗出。另外。一些炎症介质也会导致发烧、疼痛和组织损伤。
1.血管活性胺包括组胺和血清素。
(1)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中。组胺可通过肥大细胞脱颗粒或血小板聚集释放,多发生在组织损伤和免疫反应过程中。组胺能扩张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小静脉,增加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是过敏性炎症中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主要因素。
羟色胺,也称为血清素,存在于肠粘膜的肥大细胞、血小板和嗜银细胞中。主要作用是增加血管壁通透性,低浓度引起疼痛。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和花生四烯酸(AA)是20碳不饱和脂肪酸,大量存在于细胞膜磷脂中。当细胞受到一些刺激或其他介质的影响而受到损伤时,细胞的磷脂酶(主要来自中性粒细胞溶酶体)被激活,促进质膜磷脂释放AA。AA释放后,立即经历一系列代谢过程,形成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前列腺素(如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I2)可引起血管舒张,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引起疼痛和发热,对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白三烯(如LTB4)主要增加炎症时血管壁的通透性,对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一些临床抗炎治疗,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通过抑制AA代谢来减轻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使AA难以从磷脂中释放出来。
3.溶酶体成分在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溶酶体中的酶和非酶成分可成为炎症介质,其中中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可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从而增加血管通透性,对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中性蛋白酶可以降解胶原蛋白、基底膜、弹性蛋白、纤维素等,造成组织损伤,促进脓肿形成。
4.淋巴因子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相应的抗原再次接触时,可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如巨噬细胞激活剂,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杀伤能力;迁移抑制因子可使巨噬细胞聚集在炎症区;趋化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皮肤反应因子,又称炎症因子,能增加局部血管的通透性;淋巴毒素可以杀死具有特定抗原的靶细胞,引起组织变性坏死。淋巴因子在过敏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中起重要作用。
5.当激肽系统发炎时,组织损伤可以激活凝血因子12,从而启动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激肽是由激肽原酶作用于激肽原产生的。有缓激肽和血管扩张肽。后者通过血浆氨肽酶转化为缓激肽。缓激肽在炎症中起主要作用,它可以扩张血管,显著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
6.补体系统主要与炎症有关,如C3a、C5a、C5b67。C3a和C5a,也称为过敏毒素,可以促进肥大细胞从血小板释放组胺。C5a对吞噬细胞有很强的趋化作用。C5b67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溶酶体的释放。
7.当凝血系统发炎时,激活凝血系统形成的纤维蛋白多肽可以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同时对白细胞有趋化作用。
8.纤溶系统纤溶系统激活后形成的纤溶产物可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对白细胞的趋化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