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昭昭医考!

注册 | 登陆 在线咨询 APP下载 试听 直播 题库 课程中心 首页

400-10234-66 周一至周日:9:00-21:00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考研 > 备考资料 > 正文

2017西医综合考研:外科学术语解释综述

2021-02-23

来源:昭昭医考

放大 缩小

    25课程精选

  • 25临床网络全程班
    请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 25临床医师助力班
    请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 25昭师带学班
    请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外科学是西医综合复习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了重要手术术语的解释,供2017年考生参考。

1.生物体内部环境:指细胞外液

2.高渗性缺水;也称为原生缺水。水钠同时缺乏,但缺水多于钠缺乏,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高渗。

3.低渗透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二次缺水。水钠同时不足,但缺水少于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低渗。

4.等渗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按比例流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

5.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3.5 mmol/L。

6.高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高于5.5 mmol/L。

7.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活在体内的二氧化碳不能完全排出,血液中的PCO2增多,引起高碳酸血症。

8.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多,体内活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与血液一致,碳氧化物减少,导致低碳酸血症。

9.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的反映,是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代谢紊乱和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

10.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循环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全血或部分血液成分快速丢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

11.多器官功能障碍:多个器官同时或相继受损的情况。

12.脓毒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由各种感染引起的休克

13.局麻(局部麻醉,区域麻醉):是指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反应区引起疼痛丧失和运动障碍,而患者是有意识的。

14.全身麻醉: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受到抑制,导致意识丧失、痛觉丧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的麻醉剂。

15.复合麻醉:同时使用几种麻醉药物和/或几种麻醉方法。

16.基础麻醉:使用一些药物使患者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但不是麻醉)。

17.低温麻醉:故意降低患者体温,以提高组织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

18.表面麻醉:将穿透力较强的局麻药作用于粘膜表面,使其穿透粘膜,抵抗粘膜下的神经末梢,从而在粘膜内引起麻醉。

19.局部浸润麻醉:沿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部麻醉药,以抵抗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20.区域性阻力:在手术区周围,在手术区周围和基底注射局麻药,阻力会通过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

21.神经阻力:在神经干、从、节周围注射局麻药,通过冲动传递阻力,使控制区产生麻醉效果。

22.过敏反应:使用少量局麻药后出现毒性反应症状。

23.椎管内麻醉:选择性地将局部麻醉剂注入椎管内某一空腔,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具有可逆阻力的麻醉方法。

24.腰麻:是将局部麻醉剂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阻力部分由脊神经传导的麻醉方法。

25.重比重液体:比重高于脑脊液

26.低比重液体:比重低于脑脊液。

27.硬膜外麻醉:一种麻醉方法,将局部麻醉剂注入硬膜外腔,作用于脊神经根,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受到阻力。

28.静脉麻醉:麻醉剂静脉注射,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

29.静脉注射化合物a

36.亚急性感染:介于急性和慢性感染之间。

37.软组织感染:指发生在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管和淋巴结、肌肉间隙及其周围疏松的兄弟组织间隙下的软组织外科感染。

38.脂肪:以及金葡萄菌、表皮葡萄菌等致病菌引起的皮肤单个毛囊、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

39.涌;是由金葡萄的求偶细菌引起的,或由几个疥疮融合而成的,相邻几个毛囊、皮脂腺、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40.急性蜂窝组织炎:是一种皮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41.丹毒: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和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性病变。

42.脓肿:是机体各部位急性感染后,局部组织坏死液化而引起的脓液积聚。脓腔的完整壁包围着脓。

43.全身化脓性感染:是指病原菌通过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严重全身反应,主要包括败血症和败血症。

44.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快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

45.紫癜:是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感染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组织或器官转移性脓肿。

46.菌血症: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被人体防御系统迅速清除,不引起或引起短暂轻微的全身反应。

47.中毒:是由病原菌引起的严重全身反应,严重损伤或感染后组织破坏分解。

48.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通过体表受损部位侵入人体组织,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和全身肌肉的阵发性痉挛或痉挛而引起的急性故意感染。

49.气性坏疽:是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故意传染病,多见于肌肉组织广泛损伤的患者,尤其是伤口较深、污染严重的患者。

50.外伤;指机械伤害因素造成的伤害。

51.多发伤:多个部位和器官同时受伤。

52.开放性损伤:有伤口或创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53.关闭性损伤:伤后皮肤尚保持完整无缺。

54.清洁伤口:通常指无菌手术的切口,也包括经清创术处理的无明显污染的创伤伤口。

55.污染伤口:指沾有细菌但尚未发展成感染的伤口(一般指8小时内)

56.感染伤口:伤口有脓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等,周围皮肤常红肿。

57.烧伤:是指各种致热因子引起的损伤。

58.换药;是指对创伤和手术后的伤口及其他伤口进行敷料更换,促使伤口愈合和防止并发症的方法。

: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

60.颅内压增高:ICP持续超过

61.脑疝:是ICP增高的严重后果,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租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

62.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63.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

64.原发性脑损伤:是指在受伤当时,暴力作用于头部立即发生的脑损伤。

65.继发性脑损伤:是指受伤一定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

66.创伤性窒息:当胸腹部受到猛烈的挤压或爆炸产生的高压气浪冲击时,致使胸腹腔压力急剧升高,上腔静脉压力随之上升,引起脑、头面部和上胸部毛细血管破裂,表现为弥散性点状出血。

67.中间清醒期“脑外伤后原发性昏迷和继发性昏迷之间的时间。

68.颅内肿瘤:指颅内占位性的新生物。

69.脑脓肿:化脓性细菌侵入脑组织引起化脓性炎症并形成局限性脓肿。

70.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

71.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循环受租、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使大量的脑脊液积聚于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导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形成头颅扩大、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障碍。

72.甲状腺亢进: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引起的内分泌疾病。

73.连枷胸:相邻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伤部肋骨的前后端失去支持,该处胸壁软化,发生浮动,这类胸廓称为。

74.反常呼吸运动:连枷胸时胸壁出现反常呼吸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软化的胸壁内陷,不随其余胸廓向外扩展,呼气时则相反。

75.纵隔扑动:胸壁软化时由于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平衡时出现,引起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影响静脉血回流,严重时发生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76.气胸:胸膜腔内积气。

77.血胸:胸膜腔积血。

78.血气胸:血胸和气胸同时存在。

79.胸腹联合伤:下胸、上腹部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造成膈肌破裂,同时伴有胸、腹腔脏器损伤。

80.胸腔闭式引流:胸膜腔内插入引流管,管的下方置于引流瓶水中,利用水的作用,维持引流单一方向,避免逆流,以重建胸膜腔付压。

81.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癌。

82.腹式呼吸:是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病人用鼻吸气,吸气时将腹部向外硼起,屏气1-2秒,以使肺泡张开,呼气时让气体从口中慢慢呼出。

83.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先天发育异常而未能自愈的在一组心脏病,其中以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法洛氏四联征常见。

84.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出生后动脉导管未闭合形成的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通道,若婴儿出生后12周动脉导管仍没有闭索称为。

85.法洛氏四联征:为最常见的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有三个基本病变:即主动脉骑跨、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和室间隔缺损。

86.低心排综合症:是心脏术后常见的的并发症,病人表现为:BP低、CVP高,呼吸急促,动脉血氧分压下降、HR快、尿少、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

87.联合瓣膜病变:两个或两个以上瓣膜同时受累。

88.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心肌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

89.腹外疝: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经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而成,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90.疝环:也称疝门,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就是腹壁薄弱点或缺损所在。

91.疝囊:是壁层腹膜经疝环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囊颈是疝囊与腹腔之间的通道。

92.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腔内脏器或组织。

93.疝外被盖: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94.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可回纳入腹腔的。

95.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到腹腔。

96.嵌顿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到腹腔者。

97.绞榨性疝:嵌顿性疝发展致肠壁动脉血留障碍阶段。

98.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内容物经腹壁下动脉外册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下向前经过腹股沟管,再穿过腹股沟外环并可进入阴囊。

99.腹股沟直疝:老年人多见,是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内册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向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100.股疝:以中年女性多见,是疝囊经股管、股环向股部卵圆窝突出。

101.脐疝:是疝囊由脐环突出体外。

102.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指由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腹膜腔急性感染。

103.原发性腹膜炎:腹腔内无原发病灶,而是血源性引起的。

104.继发性腹膜炎:继发于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损伤破裂、炎症扩散和手术污染等所引起的腹膜炎。

105.腹膜刺激征: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是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106.倾倒综合症:胃大部切除术后,当病人进食,特别是进甜的流质后10-20分钟发生,病人感觉剑突下不适,心悸、伐力、出汗、头昏、恶心、呕吐甚至虚脱,并伴有肠鸣和腹泻,平卧数分钟可缓解。

107.早期胃癌:指所有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

108.小胃癌:胃镜检查直径在6-10mm的癌灶。

109.微下胃癌:直径《5mm的癌灶。

110.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111.机械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肠腔变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112.麻痹性肠梗阻:是肠管丧失蠕动功能,导致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113.痉挛性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超常收缩所致。

114.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肠内容物不能通过。

115.闭襻性肠梗阻:一段肠襻两端完全组塞,如肠扭转。

116.粘连性肠梗阻:因粘连致肠管成角,或腹腔内粘连带压迫肠管引起的。临床上最常见。

117.肠扭转:一段肠管沿其系膜长轴旋转所形成的。

118.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其临近肠管肠腔内。

119.人工肛门:(结肠造口)是将近端结肠固定于腹壁外,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120.肛列: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列开后形成的小溃疡。

121.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

122.肛瘘:是肛管与直肠下端与肛周皮肤间的感染性管道。

123.痔:是直肠下段黏膜下或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块,并因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

124.门静脉高压:是因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的综合症。

125.胆石病;是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126.夏柯氏三联症:腹痛、寒战和高热、黄胆。

127.蕾若五连症:在三连基础上出现休克和精神症状。

128.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极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为主的疾病。

129.蓝-棕色斑:因胰酶及坏死组织液穿过筋膜与肌层渗入腹蓖下,可在季肋及腹部形成(grey-turner)。或脐周皮肤青紫

130.下肢静脉区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内因血流障碍而引起的静脉扩张迂曲、晚期常并发小腿慢性溃疡。

13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由称buerger病,是一种累积周围中小动静脉的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和闭塞性病变。

132.间隙性陂行:

133.静息痛:

134.前列腺增生:是细胞良性增多,而不是肥大。

综合症:P357TURP术中通常应用冲洗液1-3万毫升,大量的冲洗液被吸收使血容量急剧增加,形成稀释性低钠血症,病人可在术后几小时内出现症状,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抽搐、痉挛、昏睡,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力衰竭的等。

136.皮质醇症(库欣综合挣):是由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分泌皮质醇过多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137.向心性肥胖:P378皮质醇症病人,由于皮质醇使脂肪的动员和合成都得到促进,致使脂肪分布不正常,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躯干明显肥胖。

138.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指肾上腺或异位组织自主或部分自主分泌过多的醛固酮,抑制了肾素分泌,产生以高血压、低血钾为特征的综合症。

139.儿茶酚胺症:是嗜镉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肿瘤或肾上腺增生的髓质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病人以高血压、高代谢、该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140.骨折: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141.病理性骨折:由于骨骼本身的疾病,使骨质脆弱和破坏,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

142.反常活动(假关节活动):在肢体非关节部位出现不正常的类似关节样活动。

143.复位:将移位的骨折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位置,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144.石膏综合症:P405躯体石膏固定的病人,表现为持续恶心、呕吐、腹胀及腹痛。

145.皮牵引P408借助胶布萜于伤肢皮肤上,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牵引力传递到骨骼。

146.骨牵引P409:将不绣钢针穿入骨骼在的坚硬部位,通过牵引钢针直接牵引骨骼。

147.脊髓损伤:受伤脊髓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称完全性截瘫,部分功能丧失为不完全性截瘫。

148.脊髓震荡:表现为迟缓性瘫痪,骨折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可为不完全性,最后可完全恢复。

149.关节脱位:(脱臼)指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和关系。

150.腰椎间盘突出挣: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症。

151.颈椎病:P441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边极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

152.急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致病菌引起的骨膜、骨、骨髓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53.骨肿瘤:是指骨组织及骨附属组织所发生的肿瘤。

154.断肢再置:P465对完全离断或不完全离断的肢体,采取清创、血管吻合、骨骼固定、肌腱和神经修复等一系列外科手术,将肢体再重新缝合回机体原位,加之各方面的综合处理,使其完全存活并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

细胞内液:正常人体液的含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40%分布在细胞内称;20%分布在细胞外称细胞外液。

由于机体所有的细胞均浸泡在细胞外液中,并依赖细胞外液进行代谢交换,因此称细胞外液为机体的内环境。

缓冲对:血液中的缓冲体系是由弱酸极其盐组成。

酸中毒:H离子浓度高于正常范围,PH低于7.35

碱中毒:H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PH低于7.35

代谢性酸中毒:体内[HCO3—]减少

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CO3—]增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昭昭精选考题
  • 历年题目

    题目实战演练
  • 章节练习

    章节专项突破
  • 模拟考试

    优质模拟题
  • 练习记录

    提高复习效率

讲师团队 MORE

李超讲师

教学名师 考研系列书籍主编

查看详情
任博讲师

医学博士 访美学者

查看详情

昭昭学习资料下载 MORE

近期直播 MORE

  • 今日已打卡

    13260人
  • 准确率

    89.93%
冉* 同学 今日已打卡
周*岳 医生 今日已打卡
黄*锋 实习生 今日已打卡
史*锋 药师 今日已打卡
任*伟 教授 今日已打卡
白*怡 主任 今日已打卡
郝*宇 同学 今日已打卡
丁*立 同学 今日已打卡
李* 医生 今日已打卡
刘* 实习生 今日已打卡
王* 医生 今日已打卡
贺* 医生 今日已打卡
韩*玲 医生 今日已打卡
李*超 同学 今日已打卡
赵* 同学 今日已打卡
郝*楠 主任 今日已打卡
王* 同学 今日已打卡
陈*竹 医生 今日已打卡
陈* 同学 今日已打卡
李* 同学 今日已打卡
韩*鹏 药师 今日已打卡
余* 同学 今日已打卡
董* 教授 今日已打卡
佟*经 实习生 今日已打卡
王*智 同学 今日已打卡
牛*宇 同学 今日已打卡
马* 医生 今日已打卡
兰*晶 同学 今日已打卡
王*男 医生 今日已打卡
李*松 医生 今日已打卡
陈*伟 医生 今日已打卡
立即打卡

请扫码进入刷题模式

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 优选课程
  • 免费资料
  • 学习指导
  • 复习规划

热门报考(专题)

登录窗口
注册登录后,系统将自动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