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临床助理医师检查出血性中风:不同出血部位的表现被认为是考生关注的问题。昭昭医考官网小编整理了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能帮助考生复习。
出血性中风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
1.症状持续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风。
2.病理性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主要指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中风的病因机制可细分为五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源性(栓塞)、动脉硬化(传统上称为腔隙性)、其他原因和隐源性。一、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自发性破裂出血。
1.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淀粉样脑血管病。不太常见的原因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脑动脉炎、脑肿瘤、白血病、凝血机制不良等。2.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尤其在寒冷季节。发病比较突然,发病前比较没有感觉。
通常发生在白天,过度劳累、大便用力、兴奋或兴奋往往是诱因。全脑症状由出血、水肿、颅内压高引起,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嗜睡-昏迷)。
病灶症状为中枢性偏瘫、面瘫、舌瘫、交叉性瘫痪、失语、感觉障碍等。除了上述的共同点外,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基底节区出血(脑出血中最常见的一种):壳核出血最多,占脑出血的60%,其次是丘脑出血,尾状核出血较少。分为轻、重、极重。主要表现为“三偏”,即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中枢性瘫痪、偏瘫、偏盲。当出血量大并破入脑室时,可能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眼睛盯着病灶侧,打鼾、呼吸。极重度患者可出现肢体强直性痉挛,死亡率很高。
【经典例1】脑出血的诊断依据
a.急性偏瘫,在CT对应区域有高密度病灶。
b.持续昏迷。
c.吵完架,头疼想吐。
d.偏瘫,部分失明,部分感觉。
e.急性偏瘫,CT对应区域低密度病灶
[参考答案]1。A
辅助检查
(1)CT检查:疑似脑出血CT,显示
(2)脑血管造影:可用于病因诊断,如怀疑脑血管畸形、烟雾病或血管炎可进行。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活动或兴奋时急性发作,头痛、呕吐、血压升高,有明确的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迹象。脑实质可通过高密度CT影像进行诊断,确诊脑出血后应进一步进行病因诊断。
(2)鉴别诊断:脑出血主要与脑血栓形成相鉴别。昏迷患者应与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糖尿病性昏迷、一氧化碳中毒等相鉴别。这可以通过过去的病史来确定。
5.治疗和预防治疗原则:保持安静,调节血压,防止再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减少脑细胞坏死。
(1)保持安静,卧床,抬头挺胸,不适合长途运输和过度运动。
(2)脱水并降低颅内压的20%甘露醇,每6~8小时静脉滴注125毫升。不良反应可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
(3)血压治疗:如果血压在180/105 mmHg以上,可适当给予尼卡地平或乌拉地尔。保持血压比发病前略高。血压低于180/105 mmHg时,可暂不使用降压药。急性期(2周左右)后,血压持续过高时可使用降压药。当血压在急性期急剧下降时,它就意味着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3天仍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鼻饲,定期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和坠入肺炎。抗生素应早期使用,以预防和治疗感染。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由于累及脑干和下丘脑,患者出现呕血、黑便,可静脉注射雷尼替丁或洛赛克。
抗癫痫治疗:脑出血伴癫痫患者可用苯妥英钠或静脉注射地西泮控制。
手术治疗:以减压为目的,尽快清除血肿,缓解受压的脑组织,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手术适应症:壳核出血>>30ml或颅内高压伴脑干受压;小脑半球血肿导致脑干受压或急性梗阻性脑积水>>10ml脑室出血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
(4)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的病变。
2)手术治疗不适用于以下情况:深度昏迷,两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大脑僵硬。此外,患者心、肺、肾功能严重受损或消化道出血。
(6)预防:防治高血压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
1.脑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安静(保持安静)、低(降低颅内压、降低血压)和(预防并发症)。
2.脑出血手术适应症为“3、2、1、开门放水”、脑疝、破入脑室、小脑出血>>10ml、脑干出血>>20ml、壳核出血>>30ml。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1。常见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脊髓)血管畸形,其他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病等。但都很少见。
【敲黑板】如果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选择动脉瘤。
2.临床表现
(1)出血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患者突然头痛欲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浑身冷汗。一半的患者可能有神经症状,尤其是短暂的意识不清。严重者昏迷,甚至脑疝而死。部分患者还出现头晕、颈部或下肢背痛、脑膜刺激征明显,常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天内。
(2)脑神经损伤:常见一条动眼神经麻痹,提示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或大脑后动脉瘤。
(3)偏瘫:因病变或出血压迫运动区皮质及其传导束所致。
(4)视野障碍: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下出血,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证据。出血过多会导致视力障碍。视交叉、视束或光辐射的参与导致双颞偏盲或同向偏盲。
(5)颅内杂音:约占颅内动静脉畸形和颅内运动的1%脉瘤患者可出现。
(6)体温改变:部分蛛网膜出血发病后数日可有低热。
(7)并发症:
①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命并发症。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
②脑血管痉挛;
③脑积水。
3.诊断患者突然发病,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克氏征、颈项强直阳性。
诊断:头部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准确率几乎,出血第1周CT显示最清晰。加强CT还可显示脑血管畸形和直径>1.0cm的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是确定SAH病因的必需手段。脑脊液检查呈血性,压力升高。
4.处理原则与预防
(1)病因治疗:利用血管造影技术确定病变血管,如有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应选择手术达到根治。
(2)一般治疗:保持安静,卧床4~6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保持大便通畅,忌用力咳嗽或打喷嚏。
(3)降低颅内压:常用20%甘露醇。如效果不佳、头痛剧烈,可行腰椎穿刺缓慢引流脑脊液。
(4)止血药:可应用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PAMBA)类止血药物。
(5)钙通道阻滞剂:常用尼莫地平,解除脑血管痉挛。
(6)对症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经典例题1】男性,45岁。2小时前于抗洪救灾现场突发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入院查体:急性病容,痛苦表情,颈抵抗(+),眼底检查见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1)最可能的诊断
A.脑出血
B.脑血栓形成
C.脑栓塞
D.TIA
E.蛛网膜下腔出血
(2)为明确诊断,的检查
A.头颅CT
B.头颅MRI
C.DSA
D.腰椎穿刺
E.脑血流
(3)经过上述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外侧裂、环池、鞍上池高密度影,最可能的病因是
A.脑肿瘤卒中
B.脑动脉瘤破裂
C.桥静脉破裂
D.脑动脉硬化
E.脑外伤
(4)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腰椎穿刺
B.CTA
C.头颅MRI
D.头颅CT
E.TCD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与脑出血类似,可联想记忆。静(保持安静、卧床)、低(降低颅内压)、并(预防出血、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
以上是”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出血性卒中:不同出血部位的表现“的内容,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预祝考生顺利通过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9.65MB 下载数4859 下载
8.65MB 下载数8956 下载
7.61MB 下载数3265 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