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执业考试考点总结:肠梗阻病人的相关备考知识,昭昭小编整理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到考生朋友:
护士执业考试考点总结: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1.按照肠梗阻发生的基本病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按病情缓急可分为急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为高位肠梗阻、低位肠梗阻。
2.肠梗阻临床表现
(1)腹痛:阵发性剧烈腹痛是机械性肠梗阻的腹痛特点;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发作间歇时间缩短,呈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麻痹性肠梗阻呈持续性胀痛。
(2)呕吐: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晚而量少,呕吐物为粪样;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呈溢出样;若呕吐物呈褐色或血性表明肠管有血运障碍。
(3)腹胀: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腹胀明显;麻痹性肠梗阻为均匀性全腹胀;腹胀不对称为绞窄性肠梗阻的特征。
(4)停止排便排气:见于急性完全性肠梗阻。
(5)体征:单纯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膨隆;肠扭转时腹胀不对称。单纯性肠梗阻腹部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腹部有固定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内有渗液,可有移动性浊音。机械性肠梗阻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时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常见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
4.动力性肠梗阻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易引起麻痹性肠梗阻;肠道功能紊乱和慢性铅中毒易引起痉挛性肠梗阻。
5.一般梗阻发生4~6小时后,立位或侧卧位腹部平片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气液平面。绞窄性肠梗阻可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且不受体位、时间的影响,或有假肿瘤阴影。
6.肠梗阻病人应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若经治疗肠梗阻解除,肠蠕动恢复正常,则可经口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及普食。
7.有效缓解疼痛的措施
(1)禁食、胃肠减压,以清除肠腔内积气积液,有效缓解腹胀、腹痛。
(2)腹部按摩;若病人为不全性、痉挛性或单纯蛔虫所致的肠梗阻,可适当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
(3)应用解痉剂:腹痛病人在明确诊断后可遵医嘱适当给予解痉剂治疗,如阿托品肌内注射。
8.肠梗阻术后应观察病人腹痛、腹胀症状是否改善,肛门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等,若腹腔引流管周围流出液体带粪臭味,病人出现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应警惕腹腔内感染及肠瘘的可能。术后早期协助病人翻身并活动肢体,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
9.肠套叠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灌肠疗法,包括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三种方法,空气灌肠。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腹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手术治疗用于灌肠不能复位的病例、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以及小肠型套叠。
10.空气灌肠复位后症状缓解表现为患儿很快入睡,不再哭闹和呕吐;腹部肿块消失;肛门排气及排出黄色大便,或先有少许血便,继而变为黄色;口服活性炭8小时后大便内可见炭末排出。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1.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原因。阑尾管腔阻塞主要是由于管壁内丰富淋巴滤泡的明显增生,其次是粪石阻塞、异物、炎性狭窄、寄生虫、肿瘤等引起。
2.阑尾炎主要的症状有腹痛、胃肠道症状和全身症状。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
3.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位于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4.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病人仰卧位,用右手压迫左下腹,再用手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气体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
5.腰大肌试验(psoas征):病人左侧卧,使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
6.闭孔内肌试验(obturator征):病人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
7.护理措施
(1)减轻或控制疼痛:协助病人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指导病人进行有节律的深呼吸,拟手术治疗的病人予以禁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应在严密的病情观察下指导病人进食清淡饮食,防止腹胀而引起疼痛。
(2)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内出血多因阑尾系膜结扎线松脱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术后3~5天体温升高,切口疼痛,且局部有红肿、压痛或波动感;腹腔脓肿表现为术后5~7天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又上升,并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或排便排尿改变等常;肠瘘多因阑尾残端结扎线松脱或术中误伤盲肠所致,表现为发热、腹痛、少量粪性肠内容物从腹壁伤口流出。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1.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其中以腹股沟斜疝发病率最高。典型的腹外疝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疝内容物是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多见。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2.根据疝的可复程度和血供情况等,腹外疝可分为四种类型。(1)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3)崁顿性疝:疝环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疝囊颈进入疝囊,随后因疝囊颈的弹性收缩将疝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4)绞窄性疝:崁顿若未能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程度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全阻断。
3.不同类型腹外疝的临床特点
4.斜疝与直疝的主要区别
5.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及早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可归纳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而不能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块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半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
6.崁顿疝具备下列情况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1)崁顿时间在3~4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2)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7.手术前对于疝块较大者应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疝内容物脱出造成疝坎顿;注意观察病人的腹部情况,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崁顿疝发生的可能;术前晚灌肠,病人进手术室前嘱其排空小便或留置尿管。
8.手术后护理
(1)注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2)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屈曲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
(3)一般术后6~12小时,若无恶心、呕吐可进水及流食,次日可进半流食、软食、普食。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待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
(4)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一般术后次日即可离床活动。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痔病人的护理
1.痔是直肠下段粘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引起痔的原因有:(1)肛窦、肛腺慢性感染的病史;(2)长期饮酒、好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食物中纤维素含量过低、营养不良等;(3)长期有腹内压增高的病史或职业因素,如长期的坐与立或便秘、前列腺增生、腹水、妊娠等;(4)直肠局部解剖因素。
2.痔的分类与临床特点
3.内痔分为四期。Ⅰ期:排便时无痛性出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Ⅱ期: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排便时痔块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Ⅲ期:便血量常减少,痔块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Ⅳ期: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或回纳后又即脱出。当脱出的痣块被痉挛的括约肌崁顿时,疼痛明显。
4.手术前局部热敷或温水坐浴,以缓解疼痛,便后及时清洗,保持局部清洁舒适,必要时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温水坐浴。保持大便通畅,嘱病人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少饮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高热量零食,定时排便。适当增加活动量,避免久站、久坐、久蹲。
5.手术后1~2天以无渣或少渣流食、半流食为主。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崩裂伤口。
6.预防术后并发症
(1)尿潴留:术后24小时内每4~6小时嘱病人排尿一次。若术后8小时仍未排尿且感下腹胀满、隆起时,可行诱导排尿或导尿等。
(2)切口出血:术后24小时内,病人在床上适当活动四肢、翻身等,但不宜过早下床;24小时后可适当下床活动,逐渐延长活动时间。
(3)切口感染:术前1天口服20%的甘露醇250ml,饮水1500ml清洁肠道。避免清洁灌肠,防止反复插肛管而造成肛门皮肤、黏膜的破裂。加强术后会阴部护理,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每次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温水溶液坐浴。
肛瘘病人的护理
1.肛瘘是指直肠下部或肛管与肛周皮肤间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管道。常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根据瘘口与瘘管的数目,肛瘘分为单纯性肛瘘(只存在单一瘘管)和复杂性肛瘘(存在多个瘘口和瘘管,甚至有分支);根据瘘管所在的位置分为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和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2.肛瘘在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多为隐痛不适、瘘口排脓、发热和肛周瘙痒。
3.肛瘘原则上是手术切除,手术方法包括瘘管切开术或瘘管切除术,适用于低位肛瘘;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或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辅助治疗。
4.手术后第2天开始,每日早晚及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浴后擦干局部涂以抗生素软膏。
5.挂线治疗后,嘱病人每5~7天至门诊收紧药线,直到药线脱落。脱线后局部可涂生肌散或抗生素软膏,以促进伤口愈合。
6.为防止肛门狭窄,术后5~10天内可用示指扩肛,每日1次。肛门括约肌松弛者,术后3日起指导病人进行提肛运动。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人的护理
1.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绝大部分由肛窦炎、肛腺感染引起,也可继发于肛周的软组织感染、损伤、内痔、肛裂药物注射等,是最常见的脓肿。
2.临床特征
3.直肠指诊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病变位置表浅时可触及压痛性肿块,甚至波动感;深部脓肿则可有患侧深压痛,有时可扪及局部隆起。
4.热水坐浴:指导病人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3000ml坐浴,温度为43~46℃,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5.嘱病人多饮水,摄入有促进排便的食物,如香蕉、新鲜蔬菜等,保持大便通畅。
6.对脓肿切开引流者,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并记录。定时冲洗脓腔,保持引流通畅,当脓液变稀、引流量小于50ml/d时可考虑拔管。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1.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多种,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硬化为主要原因。主要见于乙型肝炎、丙型或丁型肝炎重叠感染,经过慢性活动性肝炎逐渐发展而来,称为肝炎后肝硬化。其他的病因还包括酒精中毒、胆汁淤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循环障碍、日本血吸虫病、化学毒物或药物、营养障碍、遗传和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2.临床上将肝硬化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肝功能失代偿期。肝功能代偿期常以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可伴腹胀、恶心、轻微腹泻等,肝轻度肿大、质变硬;失代偿期主要表现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
3.肝功能减退的表现
(1)全身营养状况较差,可有不规则低热,消瘦乏力,精神不振。重者衰弱而卧床不起,皮肤干枯,面色晦暗无光泽(肝病面容)。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畏食。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对脂肪、蛋白质耐受性差,稍进油腻肉食即引起腹泻,部分病人可有黄疸表现,提示肝细胞有进行性坏死。
(3)出血倾向和贫血:常有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倾向,病人可有程度不同的贫血。
(4)内分泌紊乱:男性病人可有性欲减退、睾丸萎缩、乳房发育、毛发脱落等症状;女性病人可有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症状。在病人面部,颈、上胸、肩部、上肢等部位可见蜘蛛痣和/或血管扩张。在手掌大小鱼际及指端腹侧有红斑,称之为“肝掌”。
4.门脉高压症的三大表现:脾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
(1)脾大:由于脾脏淤血,可有轻、中度脾脏肿大,晚期可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减少。
(2)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当门脉高压达到200mmH2O以上时,消化器官和脾的回心血液流经肝脏受阻,导致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建立许多侧支循环。临床上重要的侧支循环包括: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痔静脉扩张。(3)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病人常有腹胀感,尤其饭后显著,大量腹水使横膈抬高,可出现呼吸困难、脐疝、下肢水肿。当腹水量超过1000ml,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5.肝硬化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大量呕血或黑便,常引起出血性休克,诱发肝性脑病。
(2)肝性脑病:晚期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常见死亡原因。
(3)感染:常并发细菌感染,如肺炎、大肠杆菌败血症、胆道感染等。
(4)肝肾综合征:由于大量腹水时,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血管收缩引起肾皮质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发生肝肾综合征,也称功能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
(5)肝肺综合征:为严重的肝病、肺血管扩张和低氧血症三联征。
(6)其他:如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门静脉血栓形成等。
6.肝硬化代偿期病人应适当减少活动,失代偿期病人则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忌酒,禁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肝功能损害显著或有肝性脑病先兆者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腹水者应限制盐和水的摄入,限制盐1~2g/d,进水量限制在1000ml/d左右。
7.为减轻症状可行穿刺放腹水。每次放腹水在4000~6000ml,也可一次性放10000ml,甚至放完。同时静脉点滴白蛋白40~60g。
8.注意做好皮肤护理。腹水病人多伴皮肤干枯粗糙、水肿、抵抗力弱;黄疸病人皮肤瘙痒,故应做好皮肤护理。每日可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力搓擦。衣着宜宽大柔软,易吸汗,床铺平整洁净,长期卧床病人应定时更换体位,以防发生褥疮。
9.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尿量、腹围、体重等变化,观察有无呕血及黑便,有无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
以上是关于“护士执业考试考点总结:肠梗阻病人”的内容,更多关于护士执业备考资料的内容,可以随时关注昭昭医考官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8.54MB 下载数8569 下载
7.36MB 下载数6598 下载
7.98 下载数5698 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