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处理儿科护理纠纷。
1、引起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①采血输液不能一针见血。
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落;
③操作不当,漏液;
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良引起出血;
③儿童皮肤娇嫩,液体外渗,局部出现红肿、水泡;
⑥在没有立即处理患儿的情况下,护士忙于抢救一个重病患者或新病人;
⑦患者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
各类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的目的、注意事项。
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
④给孩子做完镇静后送医院检查,并不能及时去医院检查。
2、预防纠纷的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②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根据年龄、技术水平、责任心强配、优势互补,解决护理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实行弹性排班;
③加强法律意识,开展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各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件,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
④严格检查制度,对每个患儿每天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要仔细核对,并对每一瓶液体的名称、剂量、配药人、输液时间和护士进行记录,并负责记录;
⑤严格执行通知制度,对每一项操作和处置均说明目的和注意事项;
⑥送药时,要提前与相关科室联系,镇静后要及时送去检查;
实施纠纷预警系统,对有纠纷倾向的病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报告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班工作,及时把信息传达到班上,要求班上认真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8.54MB 下载数8569 下载
7.36MB 下载数6598 下载
7.98 下载数5698 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