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对于这类患者的肌肉注射,应使用较细的针头,以减少组织损伤。治疗过程中(在没有配伍禁忌的情况下),尽量集中用药,减少损伤次数。注射完毕,取出棉签后,拔针按压至针眼无出血。按压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摩擦针眼,以免局部皮下出血。
2.重度水肿患者
这类患者的肌肉注射应使用长针,并进行深度注射。进针长度为针柄长度的3/4。注射前,用左手将注射部位的皮肤压向,将水肿液推到一侧,然后进入针头。目的是使穿刺点不在每层组织的同一位置,交错的皮肤在注射后会回到原来的位置,防止拔针后药液和水肿液溢出或渗出。注射后,按压几分钟。
3.儿童和瘦弱的病人
注射要用小针,进针深度略浅于普通人;或者将角度改为45度,以防止针头刺伤骨头,避免针头弯曲和折针,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不宜在臀大肌注射,因为他们的臀肌发育不良,可以在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不配合的3岁以下儿童,要高速注射,防止因哭闹、肌肉紧张导致针头弯曲折断。
4.其他人
比如大面积烧伤皮炎患者,在炎症、化脓性感染、疤痕、硬结、伤口等部位不宜注射。对于需要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使用细长针,以避免和减少硬结。注射青霉素等适合硬结的药物后,可使用热水袋和薯片。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否则多次注射药液后,臀部肌肉会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引起肌肉痉挛。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8.54MB 下载数8569 下载
7.36MB 下载数6598 下载
7.98 下载数5698 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