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昭昭医考!

400-10234-66 周一至周日:9:00-21:00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

普通院校

当前位置: 研招信息首页 > 院校汇总 >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 > 院校资讯 > 正文

湖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简介

2023-04-26

来源:昭昭医考

放大 缩小

image.png

image.png

学术学位学科介绍

民族学(0304)一级学科简介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及湖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支撑学科,依托于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建武陵山片区(湖北)国情调研基地。民族学一级学科现有8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招生,其中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社会学4个二级学科设置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0名,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21名、博士49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人。

(民族学所属二级学科简介)

(一)民族学(030401)

研究方向一: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重点结合武陵地区实际,以武陵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族群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以及民族学学术史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理论性的学术探讨和应用性的现实问题研究。

研究方向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内涵、特性、功能、价值、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问题,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方面展开探索,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发展,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模式与途径。

研究方向三:文化产业发展 本研究方向运用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化环境、文化寓意、文化内涵、文化产品、竞争手段、消费者心理等因素开展调查,探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2)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问题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方向二:中国民族政策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注重政策实施的过程研究,研究成果直接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民族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方向三: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研究 本研究方向从历史的纵深层面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演变、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现实的视野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方法和措施,探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善治的有效路径。

(三)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研究方向一:民族地区社会史 本研究方向以民族地区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分析民族地区在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社会发展变迁的机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机制,从民族地区社会史中总结历史变迁的规律。

研究方向二:文化遗产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文化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民族地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探索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意义,并展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法的研究。

(四)民族社会学(0304Z1)

研究方向一:民族社会与文化 主要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与流动、民族社会变迁、民族文化及其变迁等问题。重点研究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迁。

研究方向二:民族社区发展 主要研究民族社区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及其发展、扶贫开发与贫困治理、美丽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重点研究武陵山区城乡社区发展问题。

研究方向三: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 主要研究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状况及其体制机制创新、民族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民族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等问题。重点研究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基层社会治理问题。

(五)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法学门类下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的二级学科之一,属于民族学与经济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该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民族学、民族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民族学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新兴学科。

研究方向一:少数民族经济理论与政策方向

本方向应用民族学、产业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经济等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区域市场开发、区域规划、企业区位选择、区域投资环境以及区域竞争力等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具有少数民族区域特色的经济政策。

研究方向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向

本方向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以及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揭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经济与整体社会产业经济形成的差异,促进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研究。

研究方向三:民族地区金融与贸易发展

本方向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与贸易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分析金融和贸易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机理,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创新与贸易发展政策。具体内容包括:金融与贸易相关理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资源配置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供求特点与政策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创新与贸易发展。

(六)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30405)二级学科简介

本学科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重点研究该区域艺术理论与方法、民族美术理论与实践等内容,充分发掘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发挥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建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是充分利用地域民族艺术文化资源,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艺术文化,是践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方针的时代需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研究方向一: 民族艺术理论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以民族艺术文化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各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其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内在联系以及民族性特征,以促进本区域内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继承、发展与创新。

研究方向二: 民族美术实践与理论

本研究方向主要对民间造物艺术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行研究,梳理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概况和过程,对其提炼、加工,结合当代艺术审美理念,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其转化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作品,创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七)民族法学(0304Z2)

民族法学为民族学所属二级学科,本专业致力于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及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等问题的研究,旨在丰富民族平等理论、深化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提高国家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研究方向一:民族法学基础理论。一是法学基础理论;二是民族法学一般理论;三是民族法学方法论。

研究方向二:法治与民族区域自治。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二是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法治实践。

研究方向三: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一是法治在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功能;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法治化路径。

(八)民族体育学(0304Z3)

民族体育学是运用体育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医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认知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现象,探讨、解释民族体育各领域之间的矛盾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学科呈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的关系。民族体育学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二级学科点,下设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教育两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民族体育文化方向。运用体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民族地区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将民族体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现象、文化价值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振兴,推进现代化转型与产业化进程。

研究方向二:民族体育教育。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为基础开展研究,将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充分整合,推进现代体育科技成果向民族体育教育转化与利用,注重将民族体育教育与民族学、人类学、体质学、医学、环境等多学科进行交叉,对民族地区人群体质健康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指导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一级学科简介

本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开始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博士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导师18人,7人纳入湖北省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育计划;本学科点具有“厚基础、重应用、强创新”的研究特色,即:基础理论研究深厚,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应用,强调开拓创新,特别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围绕学科方向在学术研究领域方面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近五年来,学科团队成员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9部,公开发表论文16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高端学术会议300余人次。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二级学科简介)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本专业研究方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现实结合起来,服务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研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三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研究特色,将这些领域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进行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本专业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面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地方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一方面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并提供历史的和现实的依据,另一方面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本专业研究方向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主要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及其实践发展,致力于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规律研究。聚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着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伦理道德教育、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民族地区干部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四)党的建设(0305Z1 )

本专业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代的历史与经验,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进程中的党的建设问题,致力于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时代的基层党建创新服务地方治理现代化相关问题,前沿性探讨基层党的建设创新路径、机制等内容,服务于民族地方基层党建创新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中国语言文学(0501)一级学科简介

湖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立足民族地区,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已形成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的完整高等教学体系及开放式立体办学格局,业已成为基础扎实、规模适度、学风优良、特色鲜明的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摇篮。

中国语言文学为国家民委一级重点建设学科,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018年获得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目前有学术研究平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校级研究平台“韦君宜研究所”,院级研究平台“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和“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现有1个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省政府学位办、省教育厅批准的“研究生工作站”。该学科被湖北省批准为“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现有“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名,同时获得“彩虹学者岗位”1个。近年来该学科共承担国家、省和学院课题1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近100部,获各级各类奖项30余项,其中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湖北省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民委二、三等奖各1项,省教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千余篇。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现有精品视频课程2门,精品课程2门,“民族文化传播”在线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优质课程5门。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面设有五个二级学科方向: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0人。其中文艺学自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积累了丰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其中多人继续读博深造,成为湖北民族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向。

本学科以文学、语言研究为抓手,以中华民族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为特色,致力于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艺和语言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潜心于武陵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注重传播、弘扬先进文化,对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文素养、凝炼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内涵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延续了学科传统,还致力于拓展研究领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文化开发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已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舆情引导和社会稳定进行符合实际的应用性研究,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文化生态的构建。依托武陵山区的区位资源,致力于武陵山片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地实施协同创新计划,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既给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同时也形成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为武陵山片区经济转型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中国语言文学所属二级学科简介)

(一)文艺学(050101)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文艺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1996年、1999年文艺学分别开始与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2次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1996年9月,2006年1月)、湖北省特色学科(2008年6月)、“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11年12月)。现已形成以中国文化与文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与传媒等为代表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该学科学风优良,实力稳健,教授4人,博士及在读博士5人,近年来,承担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专著4部、教材1部,发表CSSCI论文近20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人,考取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10余人,声誉良好。

研究方向一:中国文化与文论

从历史发生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视角,以中国文化对中国文论的渗透、中国文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为论域,既着眼于中国文论的思想内涵,又探析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的会通化成,从文化探源中寻求中国文化与文论所赖以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揭示其在现当代文学艺术中的普适性。

研究方向二:文艺理论与批评

以中外经典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文艺理论的发展趋势,或围绕某一特定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方法展开理论探讨,或围绕某一文艺现象展开多种批评方法的批评实践,打通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之间的壁垒。

研究方向三:文艺与传媒

着力于文艺与传媒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的综合性研究、交叉性研究,以文艺与传媒之间的交互作用为研究框架,以“全媒体”为研究视野,以“大文化”为研究领域,深入探讨大众传媒对文艺生产、接受与消费的双重影响。

(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现设有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本专业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34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6人,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及博士后基金项目6项,国家民委项目2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30余项,教研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等30余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50余篇。

研究方向一: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

本专业方向主要从事汉语和英语、日语、韩语、俄语、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的对比研究,包含语音对比研究、词汇对比研究、句法对比研究、语篇对比研究、修辞对比研究、语用对比研究等方面,并探究上述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转换规律、技巧以及影响译语文本生成的相关因素。

研究方向二: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

本专业方向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探究研究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语言核心层面及其与思维、逻辑、认知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以及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在语言相关领域的应用,并以此为依托研究语言教学原理与实践、语言习得、双语教学、语言测试、教材教法等。

研究方向三: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专业方向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学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究语言符号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呈现以及其形式特征和美学功能,并深入考察语言符号在不同文化系统中的运作、文化意义和交际价值。

(三)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本学科设汉语史、汉语方言、汉语语用等三个研究方向。既注重继承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同时也重视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借鉴与吸收,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以揭示语言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本学科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3人,博士6人,近几年来承担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2项,其他项目20余项,已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与创新意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独立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汉语言文字学方面高层次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一:汉语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以及相应的历史文献研究,以解释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并指导现代汉语的应用及其规范化。本方向在明清方言虚词研究、汉语历史词汇研究、楚简文献语言研究、小学文献整理研究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研究方向二:汉语方言

本方向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汉语方言本体(语音、词汇、语法)的调查研究,一是方言学理论(方言研究方法、方言与共同语、方言与文化、方言类型学等)的研究。注重方言事实发掘,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开展比较研究,揭示方言特点和规律,探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本方向的优势是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研究方向三:汉语语用

本方向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语用现象,重点研究汉语修辞学、汉语教育(包括汉语母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注重汉语的具体运用,探讨语言运用与语言形式、语言意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挖掘语用行为与认知心理、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四)中国古代文学(050105)

本学科主要在先唐文学(包含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等三个方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在古代文学与文化、古代文学思想、古代地域文学、古代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上具有突出特点。学科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其中博士7人。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4项(含子课题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7项,主持湖北省精品视频课程“中国文学经典赏析”,所培养的硕士中已有3人考取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一:先唐文学 主要研究唐以前的文学,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重点研究《诗经》《楚辞》,先秦诸子著作,汉赋及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文及志怪、志人小说等。

研究方向二:唐宋文学 主要研究隋唐文学和两宋文学,重点研究唐诗宋词、唐宋古文、唐宋笔记小说等。

研究方向三:元明清文学 主要研究明代文学和清代文学,兼及元代文学和近代文学,重点研究明清诗文、小说、戏曲等。

(五)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1917年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三个方向。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课程,了解百多年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民族文学的成长史及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把握现当代文学的创作规律,认识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成果、重大价值与国际影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审美感知,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批评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心、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并努力创新传统文化。 本学科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人,另有在读博士3人。承担有、省部级各类课题多项,在重要、核心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出版专著多部,获得、各项奖励多项。 研究方向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现代(1917-1949)作家作品、现代文学史三十年、现代文学运动、现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现代文学的改编与传播、现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关系等问题。重点研究现代文学经典、重估某些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探讨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现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研究方向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当代(1949年至今)作家作品、海内外华文文学、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现象、当代文学思潮、当代文学的改编与传播、当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关系等问题。紧跟时代文学的发展动向,了解前沿信息,总结当代文学的创作经验、创作规律,评估当代文学的成就与影响。 研究方向三:中国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1917年至今)各民族作家文学、各民族民间文学及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关注百多年来民族文学的发展动向与发展轨迹,了解民族文学的审美特征,把握民族文学的创作规律,探讨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文化产业之间多向度的互促互生关系。

数学(0701)一级学科简介

湖北民族大学数学学科具有近80年的办学历史,2006年基础数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本学科现下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信息安全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基础数学于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批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应用数学于2014年获批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本学科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强调以科研促教学和��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昭昭西医考研上岸秘籍

研友互动

  •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入
  • 24考研学习群
    扫码加入
  • 25考研学习群
    扫码加入
  • 关注微博
    扫码加入
  • 师哥师姐
    上岸经验
    扫码加入
  • 师哥师姐
    复试经验
    扫码加入

温馨提示

你好,你已经是昭昭老粉丝啦~ 不可以领取礼包了哦,可直接登录学习购买课程

知道了 登录学习
登录窗口
注册登录后,系统将自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