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西医综合考研复习:随着疫情的控制,大家应该快开学了。开学后有可能周末补课,对2020考研复习会有一定影响。希望大家珍惜时间,别忘了在家下课复习2021考研!考研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西医考研综合复习:细胞凝固坏死,我们来看看。当细胞受到严重损伤并累及细胞核时,表现出代谢停滞、结构损伤、功能丧失等不可逆变化,称为细胞死亡。
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只要所有的损伤因子都作用到一定强度或持续一定时间,从而完全停止受损组织的代谢,就会造成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在大多数情况下,坏死是由组织和细胞的退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称为进行性坏死。
在此期间,只要坏死尚未发生,病因已消除,组织细胞的损伤仍可恢复(可恢复)。但一旦组织细胞损伤严重,代谢紊乱,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损伤就无法恢复。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极其强烈的致病因素,坏死可以迅速发生,有时甚至没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
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1)坏死是指体内不同范围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导致急性炎症反应。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细胞死亡后数小时。光镜下可见坏死细胞呈现自溶变化。
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细胞核一般依次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复习的时候要重点看坏死的类型。坏死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性坏死。前两种坏死有一些特殊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并保持其结构轮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显微镜下,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在早期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仍然存在。
例如,在肾性贫血梗死的早期,虽然细胞已经坏死,但肾小球、肾小管和血管的轮廓仍可识别。凝固性坏死常发生在心肌、肝、脾和肾。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完全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的特征性病变。肉眼观:坏死呈白色或淡黄色,细腻,似奶酪。显微镜下,坏死区没有原始组织结构的残骸,甚至没有核碎片,只有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坏疽:体内直接或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大面积坏死,因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坏疽可分为三种: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
干性坏疽是坏死组织凝固性坏死和水分蒸发的结果,多见于四肢,是水分易蒸发的表面组织坏死,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等。此时动脉阻塞,静脉仍通畅,空气蒸发,病灶干燥皱缩,呈深褐色,腐败菌感染一般较轻,与周围健康组织有明显分界线。湿坏疽常发生于与外界相通但水不易蒸发的内脏坏死,如坏疽性阑尾炎、肠坏疽等。
湿性坏疽,由于坏死组织含有较多水分,适合腐败菌生长繁殖,所以腐败菌感染严重,局部肿胀明显,呈深蓝色、深绿色或深黑色。由于病变和弥漫性炎症的快速发展,坏死组织与周围健康组织的界限不明显。同时,组织腐败坏死产生的毒性产物可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常见湿坏疽包括坏疽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后果严重,需要紧急治疗。以上是2021西医综合研究生复习:细胞凝固坏死。更多2021西医综合考研知识点复习,不断更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