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医综合考研:伤口愈合的常规过程”相信是准备参加西医综合考研的朋友比较关注的事情,为此,昭昭小编整理内容如下:
轻微的创伤局限于皮肤的表皮层,稍重的人有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断裂,并有伤口;严重的创伤可能是肌肉、肌腱、神经的断裂和骨折。下面叙述创伤愈合的基本程序。
在急性发炎阶段。
创面早期改变后,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裂口出血,数小时后即发生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击,故局部红肿。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3天后变成巨噬细胞。创口内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迅速凝固形成凝块,有些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凝块及痂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
细胞增殖期。
在伤口收缩2~3天后,伤口边缘整个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央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缩口的意义在于缩小伤口。试验证明,虽然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伤口缩小的程度甚至可以根据动物种类、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和形状而有所不同。创面收缩是由于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而与胶原无关。由于伤口收缩的时间正好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时候。
5-HT、血管紧张素、去甲肾上腺素均可促进创面收缩,糖皮质激素和平滑肌拮抗药可抑制伤口收缩。对创面的收缩无抑制作用,则无胶原形成的抑制作用,可使创面收缩停止。
疤痕形成时期
第3天起,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创口,形成肉芽组织。毛细血管以每天0.1~0.6毫米的速度增长,大部分方向垂直于创伤面,并呈“斜板”弯曲。没有神经的肉芽组织,因此没有感觉。纤维母细胞在第5~6天开始产生胶原纤维,此后一个星期内胶原纤维的形成活动不大,以后逐渐变慢。随胶原纤维的增加,出现瘢痕形成过程,伤后约1个月即形成瘢痕。可通过局部张力作用使瘢痕中的胶原纤维与皮肤表面平行。
疤痕可以使创缘结合得更牢固。创面局部抗拉力强度在受伤后不久开始增大,3~5周抗拉强度迅速增加,随后缓慢下降,3个月左右抗拉强度不再增加。而此时,仍仅达到正常皮肤强度的70%~80%,伤口抗拉强度可能主要取决于胶原纤维的数量及其排列状态,另外,还与一些其他组织成分有关。切口愈合后,若瘢痕形成薄弱,抗拉强度低,瘢痕组织本身就缺乏弹性,因此腹腔内压的作用有时会使愈合口逐渐向外膨胀,形成腹壁疝。心肌和动脉壁较大的瘢痕处也出现类似情况,可以形成室壁瘤和动脉瘤。
皮肤和其他组织再生。
创面24小时内,创面边缘的表皮基底开始增生,并从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移动,形成单层覆盖在肉芽组织表面的上皮,当它们互相接触后就停止前进,并增生、分化成鳞状上皮。肉芽组织对于表皮再生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为肉芽组织长时间不能填平伤口组织提供营养和生长因子,从而为上皮的再生提供营养和生长因子。而形成瘢痕,则使上皮再生延迟;另一种情况是肉芽组织因异物和感染等刺激而生长过度(exuberantgranulation),皮肤表面的高度,也会阻碍表皮的再生,所以临床常需要切除。如伤口过大(一般认为直径超过20cm),则再生表皮难以完全覆盖伤口,常需植皮。
皮肤科(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如果被完全破坏,则不能完全再生,并产生瘢痕修复。腱膜破裂后,初期亦为瘢痕修复,但随着功能锻炼的不断改造,胶原纤维可按纤维原位排列,达到完全再生。
以上是昭昭医考官网小编整理的“西医综合考研:伤口愈合的常规过程”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西医综合考研知识及内容,请点击昭昭医考官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