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是西医综合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考生全面掌握历年病理学的复习重点,小编在此整理了病理学常用考试术语的讲解,供大家参考。
1.黏液样变性:指粘多糖(透明质酸等)的积聚。)和基质中的蛋白质。营养不良时常见于间叶肿瘤、风湿、动脉粥样硬化和骨髓及脂肪组织。显微镜下,间质松散,多突起的尖状纤维细胞分散在灰蓝色粘液样基质中。
2.病理性色素沉着:细胞内外有色物质(色素)的异常积聚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3.脂褐素:是聚集在细胞质中的黄褐色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中未消化的细胞器碎片,其中50%为脂质。脂蓝蛋白包含在附睾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正常细胞质中。
4.病理性钙化:固体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在骨骼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中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5.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如血栓和死寄生虫卵)的钙化,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营养不良钙化钙磷代谢正常。
6.转移性钙化:钙磷代谢障碍(高钙血症)引起的正常肾小管、肺泡壁和胃粘膜的多发性钙化,称为转移性钙化,可影响细胞和组织的功能。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肿瘤破坏骨组织,过量摄入维生素D可引起高钙,导致转移性钙化。
7.坏死:指体内不同范围的局部细胞死亡,其中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的死亡细胞崩解,该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其自身的溶酶体酶消化)并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8.固缩:核收缩、浓缩、深蓝染色,表示DNA停止转录。
9.核分裂:染色质分解成密集的蓝色碎片,分散在细胞质中,核膜溶解。
10.核溶解:染色质中的DNA和核蛋白被脱氧核糖核酸酶和蛋白酶分解,细胞核轻度染色,有或没有细胞核的轮廓。
11.凝固性坏死: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并经常保持其轮廓重影。这可能是由于局部酸中毒,使坏死细胞的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变性,阻断了蛋白溶解的过程。凝固性坏死常发生在心肌、肝、脾和肾。
12.干酪样坏死:完全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显微镜下,坏死部位没有原始组织结构的残留图像,甚至没有核碎片。肉眼观察,坏死呈白色或淡黄色,细腻,似奶酪,故名。
13.坏疽:指身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的部分大面积坏死,并因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坏疽分为干、湿、气三种。
14.液化坏死:坏死组织由于酶的分解而变成液体。它最常发生在大脑和脊髓,它们含有较少的可凝固蛋白质和较多的脂质,也称为软化症。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化脓性坏死、脂肪性坏死和溶解性坏死均属于液化性坏死。
15.赛璐珞坏死:曾被称为赛璐珞变性。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过敏性结缔组织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火等)的特征性病变。)和急性高血压。显微镜下,坏死组织像细丝,颗粒状红色染色纤维素(纤维蛋白),并聚集成碎片。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可能是肿胀和崩解的胶原纤维(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结缔组织中沉积的免疫球蛋白,或从血液中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化而来的纤维素。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