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是西医综合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考生全面掌握历年病理学的复习重点,小编在此整理了病理学常用考试术语的讲解,供大家参考。
1.纤维性骨痂:骨折后2~3天,血肿开始被肉芽组织取代并组织化,然后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暂时性骨痂。
2.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因肺充血而衰竭时,一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并分解它们,在细胞质中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些细胞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3.肺褐色硬化:长期左心衰竭,慢性肺充血,会引起间质网状纤维胶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纹理变硬。此外,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肺呈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4.肉豆蔻肝:慢性肝淤血的情况下,除肝小叶中心区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压力而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周肝细胞出现脂肪变化。淤血的变化和脂肪的变化在肝断面上形成红黄色的网状图案,类似槟榔,故称槟榔肝。
5.混合性血栓:混合性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常以瓣膜包膜或内膜损伤为起点。血流经过那里,在下游形成漩涡,导致血小板粘在一起,形成静脉血栓(白色血栓)的头部。血小板小梁之间血流几乎停滞,但血液凝固。可见红细胞包裹在网状细胞纤维蛋白中,肉眼可见粗糙干燥的圆柱形,粘附在血管壁上。有时,可以识别灰色和棕色条纹结构。这种血栓称为混合血栓。
6.持续血栓形成:混合血栓形成构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主体。静脉血栓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沿着血管持续生长,也称为持续血栓形成。
7.层状血栓:二尖瓣狭窄时,扩大的左心房和动脉瘤内出现单一混合血栓,血栓呈灰白色和红棕色,故又称层状血栓。
8.再通:在组织化过程中,由于血栓逐渐变干收缩,血栓内部或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缝,新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覆盖其表面,形成迷路通道,血栓上下游血流部分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再通。
9.静脉血栓:长期血栓不能充分组织,静脉内沉积大量钙盐的血栓称为静脉血栓。
10.交叉栓塞:如果有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心腔内的栓子偶尔可以通过缺损以高压从一侧进入另一侧心腔,然后用动脉血流栓塞相应的分支。这种栓塞叫交叉栓塞。
11.逆行栓塞:少数情况下会出现逆行栓塞,如下腔静脉栓子、剧烈咳嗽、呕吐等胸腔压力骤增,可能与血流方向相悖,使下腔静脉分支栓塞。
12.白色梗塞:发生于动脉阻塞,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组织结构致密,侧支血管少。形成梗塞灶时,附近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出血很少,故称为贫血性梗塞。梗塞部位为灰白色,故又称白梗塞。
13.红色梗死:主要见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供或吻合支丰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常发生于血瘀基础上。梗塞处有明显出血,故称出血性梗塞。梗塞部位是红色的,所以也叫红色梗塞。
14.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是炎症。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部分。
15.变态: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坏死称为变质。变态是由炎症因子引起的损伤过程,是对局部细胞和组织代谢及理化性质变化的形态学观察。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