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记住一些重要的数据
纯数据题经常出现在A型题中。近几年纯数据题每年占4%-8%,比如2000年12题,2001年14题,2002年8题,2003年6题。这些数据平时只能有意识的记住,不然考试很容易丢分。
2.掌握早期/临床重要内容
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比如三羧酸循环,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征,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甲亢,骨折,骨肿瘤等。都是前期或者临床的重点(本书会一一指出所有的重点),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考题。有些重点内容经常是每年拍的!所以有很多重复试题或者大致类似的题目。复习这些重点内容时,要充分把握。
3.仔细区分早期/临床容易混淆的概念
这些内容经常出现在B、C类题型中。这就要求考生认真仔细地看书,要善于发现某些内容的关联性和差异性。有时这类题目是大跨度的衔接,不局限于某一章或某一节,甚至大纲中没有要求的内容也会出现在试题中,约占15%。
4.多关注一些有英文的内容
每年试卷中都会出现大量含有英语单词的题型。如果你不清楚他们的英语意思,你就不能开始解决问题。
5.多关注一些已经测试过的原创题
几乎每年都会有往年考的原题出现在试卷中,比例高达4%-8%。比如“肾阈值”的概念,中心静脉压,库欣溃疡,冰壶溃疡等。已经被测试了很多次,有时甚至3年。所以复习的时候要重点复习已经考过的内容,不要误以为以前考过的内容今年不会再考了。
6.紧跟热点,多关注发病率上升的疾病
这就要求考生跟上教学大纲,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
7.注意归纳比较
选择题考试,不同于题型和简答题,要求准确。如果平时不注意总结,考试的时候想暂时“推导结合”,结果大部分都是错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