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口腔炎的临床表现
1、疱疹性口腔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多见于1—3岁小儿,全年均可发病,无季节性,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小流行。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牙龈、舌、唇、颊黏膜,有时累及上腭及咽部)早期呈散在或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溃疡面覆盖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绕以红晕。小溃疡可融合成较大的溃疡。全身表现有拒食、流涎、哭闹、烦躁、发热(低热或高热38—40℃)、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长,发热可持续5—7天,溃疡10—14天愈合。
2、溃疡性口腔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
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局部表现为初起时口腔黏膜(各部位都可发生)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
3、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
又称雪口病,多见于新生儿和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激素患儿,使用不洁奶具或出生时经产道均可感染。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呈点状或小片状,可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拭去可见充血性创面。患处不痛,不流涎。轻者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累及消化道或呼吸道,引起真菌性肠炎或真菌性肺炎。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8.54MB 下载数8569 下载
7.36MB 下载数6598 下载
7.98 下载数5698 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立即扫码 下载资料